我們的影響力投資系列文章上架之後,一些人私下與我們辯論投資的主要目的到底應該是為了什麼;以及綠色企業是否真的有綠色影響力,例如太陽能那麼高污染的產業,又全靠政府補助才得以存活,他們顯然對這些問題覺得很糾結。
這種糾結並不稀奇,即使已經在聯合國認定是綠色產業工作的人,對於什麼才稱得上是綠色企業,也充滿自我懷疑,更多人糾結在它的定義裡,整天嫌別人不夠「綠」。
這種糾結拿來搞學術可以取得相當的成就,但如果你是個創業者或是投資人還這麼想,我們建議你應該改行。
當你摸透綠色商業的本質,你就會知道要保持一種開放性,絕對不要跟演化較量。我們擔任一家社企投資的顧問,以技術、綠色影響力的角度協助評估新創公司提案。有一次我們開會,顧問們為了到底要支持什麼樣的社會企業爭論不休時,合夥人突然從嘴裡悠悠地吐出一句:「其實我怎麼知道社會企業最終會怎麼發展呢,反正我是拿出錢來投資了,這件事總得試了才會知道。」
這個想法對極了!綠色商業也是如此,我們的邊界隨時都在變化,今天你覺得一個產業非常不環保,明天一個新科技或新思想出現,就推翻了我們既定的認知。在綠色產業工作的人,命中註定得和不安全感相處,定義可以提供你路標,但不應該僵化你的目的地,因為你可能可以走得更遠。
我們參與過許多影響力投資的專案,這些創業者都非常傑出,他們把自己貢獻在解決環境或社會問題的事業,規模也許不大,但做得很好。評估影響力投資的專案聽起來很高大上,你可能以為我們對這些企業進行評估的方式與我們對一般成長型企業的做法不同。
並非如此。選擇挑戰難度這麼高的綠色企業,都是對自己有著超高期待的人,所以如果你降低評估標準,你是在瞧不起他們。不過當然,這並不表示你應該很嚴苛,作為投資人,我們最優雅的態度,就是學會欣賞並幫助創業者,因為他們比馬克.祖克柏創辦Facebook更加困難,Facebook至少還利用了我們天生就需要刷存在感的弱點,但沒有人天生就對保護環境有興致!
如何評估一個影響力投資案能不能投資呢?我們使用一般的投資評估方法,首先拆解這間公司,找出這間公司所在的行業所處的市場動態,以及公司的競爭優勢和關鍵績效指標。我們開發財務模型來評估財務可行性,這樣一來就可以知道公司對於其市場需求的假設是否合理。
和評估一般投資案不同的是,我們需要設定企業的影響力目標,確定公司可以達到它所設定的綠色影響力或社會影響力,所以我們需要額外設定衡量關鍵績效指標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