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月經不潔,造就了許多文化裡的月經禁忌,可能數之不盡。
在尼泊爾西部,有種傳統稱為Chhaupadi,女性來經時必須隔離在小茅屋,不能與眾人接觸也不能吃肉類等營養食材,因為會「污染」珍貴食物。受限於小屋條件,隔離期間也不能洗澡,造成許多女性感染、虛弱等健康問題,不能去上學也減損女孩的受教權,雖然尼泊爾政府已在2005年禁止這項傳統,但許多地方至今仍存在這種陋習。
A mother and her two children banished to a windowless 'menstruation hut' have died of suspected smoke inhalation in Nepal https://t.co/PPnyrSusVI
— AFP News Agency (@AFP) January 10, 2019
The shunning practice of "Chhaupadi" was outlawed in 2005 but is still practiced in parts of Nepal pic.twitter.com/4aMAecg4Mb
非洲大陸上的馬拉威,女孩唯一能向女性長輩學到的月經知識,就是用舊衣製作布衛生棉,以及「那個來絕對不能和男生說話」。東部肯亞也是,由於衛生棉太昂貴,女性常常使用葉子、碎布等替代,增加感染風險,向男性長輩要錢買衛生棉也讓地位低落的女人有說不出的難處。
對月經的厭惡之普遍,也融入了許多宗教信仰,極端傳統的猶太教認為經血不潔,經期中男女絕對不能接觸,不能同房、不能同坐一張椅子。在台灣,仍有老一輩人認為女生經期來不能走進廟宇,以免「污穢」觸犯神明。印度亦有某些信仰嚴格禁止10至50歲未停經的女人入廟,2019年印度最高法院宣佈這種禁令違憲,最後竟引發保守群眾暴動、罷工,幾乎癱瘓整個邦的運作。
對月經的種種忌諱限制了女性生心理的自由,就算在已開發國家案例也多不勝數。在日本,傳統上女性無法擔任壽司師傅,一說是因為經期讓女性的味覺偏好難以預測,另一說則是經期中體溫過高不適合捏壽司。
即便歐美科學界也是到了近代才擺脫月經污名。1920年代,科學家還認為經血中帶有「經期毒素」(menotoxin),會讓酒精、果醬、麵團無法發酵。哈佛大學婦科研究先驅史密斯夫婦(Olive and George Smith)曾在1952年做過實驗,將經血注入動物身上令牠們死亡,堅稱經期毒素確實存在。直到後續其他研究證明受試動物是因血液中的細菌感染而死,經期毒素的說法才銷聲匿跡。
儘管如此,「生理期」(period)這個字眼一直到1985年才第一次在美國電視廣告中出現,當時多數人還是無法公開講出這個字眼,一如《魔女嘉莉》裡協調霸凌事件的校長。直到今日,月經引起的生理現象依舊常常伴隨性別歧視出現,2015年還是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的川普就曾出言譏諷,暗指犀利的女主播「那個來」才會一直刁難他,引起輿論撻伐。
為什麼多數文化都如此仇視月經?相關辯論始終沒有統一共識。
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認為是出於人類對血的恐懼;人類學家林登鮑姆(Shirley Lindenbaum)指稱,那是為了控制人口、抑制生殖行為而演變出的禁忌;歷史學家麥克爾萬(Robert S. McElvaine)則認為,月經羞恥源於人類對繁衍能力的渴望,導致男性傾向污名化月經並在社會上宰制女人,「對於沒有生育能力的男性是種心理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