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的9月15日,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倒閉,自此揭開全球金融風暴的序幕,那場夢魘迄今依然讓人心有餘悸。近期,中國恆大集團債務危機喚起人們不安的回憶,或許悲劇不至於重演,但對長期以房地產做為經濟發展主力的中國來說,這次面臨相當棘手的難題。
中國政府正在努力調整體質,希望戒掉對房地產的依賴,將重心轉往活躍的外銷出口和民間消費撐場,但從週三(15日)公布的多項數據來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轉型之路恐怕還很漫長。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幅度只剩 2.5%,比起7月份 8.5%的增幅大幅回落。
這項衡量中國消費水準的關鍵指標,寫下一年來最低紀錄,也遠低於接受《華爾街日報》調查的經濟學家所預期的 6.3%增幅,尤其近來部分地區疫情再度回溫,可能進一步衝擊民間消費,估計9月數據也不會太好看。
《華爾街日報》報導原文:中國房地產調控給經濟帶來陣陣寒意
而在一系列的調控重拳之下,中國房地產市場寒風瑟瑟,8月份房屋銷售額年減 19.7%,此為2020年4月疫情最嚴峻時期以來的最大降幅。
此外,8月份房地產投資年增幅度僅 0.3%,如果不計去年疫情爆發之初的1、2月,這是2015年房市低迷以來表現最弱的一次。
觀察今年1-8月數據,房地產開發投資年增10.9%,不及前七個月 12.7%的增幅;房屋新開工面積下降3.2%,比起前七個月 0.9%的減幅更為遜色。
尷尬之處在於,中國政府指望外銷、內需的亮眼表現,能夠抵銷建築與房地產投資放緩對於經濟的影響。但是目前看來,儘管出口維持穩健,消費支出卻遜於預期,如果無法盡速回升,是否應該提前鬆綁對針對房地產的限制手段?
從政治面解讀,習近平的時間也所剩無幾,中國共產黨第20屆中央委員會會議將於明年秋季登場,預料他將尋求連任中國國家主席。
值此敏感時刻,習近平雖然打著「共同富裕」的旗號昂首闊步,但想必不願看到由房地產市場危機引爆金融動盪和經濟衰退。
倫敦研究公司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首席亞洲經濟學家 Mark Williams 指出,中國監管部門正試圖解決房地產開發商的槓桿問題,但這並非易事,既要執行去槓桿,又要維持金融市場秩序,「如果逼得太緊,情況就會變得不穩定」。
野村(Nomura)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在8月底的一份報告中則說,中國政府似乎願意犧牲一些成長穩定性,藉此實現減少不平等、提高生育率,以及降低對於外國技術的依賴等長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