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錦芳專欄:財政部為何變隱形人

2021-09-19 06:40

? 人氣

氣候變遷影響各行各業,低所得者受到的衝擊最大,有賴透過碳稅補貼低所得者,降低他們所受的衝擊。(顏麟宇攝)

氣候變遷影響各行各業,低所得者受到的衝擊最大,有賴透過碳稅補貼低所得者,降低他們所受的衝擊。(顏麟宇攝)

歐盟自2023年起將施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俗稱碳關稅),有3年緩衝期,2026年起開徵,預估美、英、日、韓等國將跟進;在國際品牌大廠壓力下,台商做為國際供應鏈的一環,減碳勢在必行。台商如果在國內未繳納碳稅(或碳費),屆時出口含碳量高的產品到歐、美、日等國,必須繳交碳關稅,這樣划得來嗎?在這一波氣候政策討論中,財政部有如隱形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歐盟祭出碳關稅之後,美、英、日、韓等國若推出碳關稅制度,台灣是否該跟進呢?目前歐盟碳價已漲至60歐元(相當新台幣1958元),未來會進一步上漲,廠商不僅出口成本大增,還將面臨訂單流失的風險。碳定價制度是邁向淨零轉型的重要政策,台灣若不規劃碳稅或碳關稅,可能錯失朝低碳轉型的契機。

中研院歐美所16日舉行「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論壇,與會學者認為碳定價、碳稅與碳關稅等環環相扣,必須全盤考量。台灣如果推出碳費,但每公噸僅新台幣100元,不僅發揮不了作用,屆時出口高碳產品到歐、美、日等國,還是要繳納高額的碳關稅。

台灣該不該推碳關稅 行政院猶豫不決

立委洪申翰指出,針對歐盟施行碳關稅制度,產業界建議台灣也應該推出自己的碳關稅,做為經貿談判籌碼,行政院仍在評估中。

行政院猶豫不決,主要因為賴清德在行政院長任內,於2018年9月宣布2035年起禁售燃油車政策,引發民怨,當年縣市長選舉,民進黨大敗;蘇貞昌上任行政院長後推翻這項政策,走回頭路。這項政策的失敗,也使得執政黨對於推動各項改革瞻前顧後。

「針對未來的碳關稅或碳稅,與其繳給歐盟,不如在台灣繳;與其繳給波蘭,不如繳給宜蘭。」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指出,台灣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有一半與出口產品有關;歐盟碳關稅引發的漣漪效應,衝擊台灣3成以上的出口產品。以往工業界不願意大規模投資低碳製程,或開發低碳產品,原因是台灣沒有碳定價,缺乏市場誘因。

趙家緯指出,如今從歐盟、美、英、日等國際壓力接踵而來,工業界減碳的意願大幅提高,正是台灣氣候政策乘勢而起的時候。針對未來的碳關稅或碳稅,很明顯的,與其繳給歐美等外國政府,不如繳給台灣。

中央淨零排放路徑專案小組 財政部消失了

然而,在這一波氣候政策有關碳關稅、碳稅(或碳費)的討論中,財政部有如隱形人,噤若寒蟬。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蕭代基直言,「行政院淨零排放路徑專案小組中,主要部會都有參與,財政部卻消失了。」

行政院或許決定以碳費先行,因此排除財政部;而財政部因為今年稅收創歷史新高,既然稅收超徵,對碳稅或碳關稅等議題敬而遠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正是典型公務員心態。

新冠疫情期間,台灣出口長紅,主計總處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為5.88%,為11年來最佳。財政部日前公布全國稅收統計,前8月稅收達1.9兆餘元,創歷史新高,預估今年全國稅收可望較預算數超徵。然而,面對氣候危機,這樣的超徵可能持續多久?

氣候變遷影響各行各業,尤其低所得者受到的衝擊最大。在各項氣候政策中,有賴透過碳稅或能源稅的制度補貼低所得者,降低他們所受的衝擊。行政院決定以碳費先行,向排碳大戶收取碳費,就像各縣市政府收取垃圾費用於處理垃圾,然而,蕭代基質疑,如果碳費收入用於輔導高碳產業減碳,違反汙染者付費原則,也無法用於照顧低所得者。碳費與碳稅,利弊得失為何,是否經過審慎評估,這項政策討論過程中,財政部顯然消失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錦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