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梅克爾的地緣政治頭號對手、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在前蘇聯時期任職國安會(KGB),也曾派駐東德的德勒斯登(Dresden)。
1989年11月,35歲的梅克爾與37歲的普京同在東德見證石破天驚的歷史時刻——柏林圍牆(Berliner Mauer)倒塌,也同時看到了國家與自己的未來。兩人先後晉升為國家領導人,也成為自由主義與威權主義兩大陣營的代表性人物。
自此,梅克爾帶領德國深深紮穩民主與繁榮的根基,挺過極右派民粹勢力反撲。普京則一路走向專制獨裁,全面壓制俄羅斯的反對黨與公民社會。今年9月,俄羅斯與德國分別舉行國會選舉,選後,梅克爾將全面引退,普京則以「萬年總統」、「現代沙皇」之姿繼續威脅國際社會,繼續醞釀俄羅斯下一場革命。
為「技術官僚」樹立難以超越的典範
身為近代歐洲最重要的女性政治人物,梅克爾學的不是政治、法律或經濟學,而是物理學與量子化學,連她的兩任丈夫也分別是物理學家與化學家。
科學訓練對梅克爾的治國理政影響深遠,她從來不是一個魅力型領袖,她重視縝密觀察、細節探究、理性溝通,對於政策專業面的深入掌握,往往會讓幕僚感到壓力沉重,必須隨時跟上進度,這也是「核電廠」比喻的由來。
可以這麼說,梅克爾為「技術官僚」(technocrat)樹立難以超越的典範。
「核電廠」擁有源源不絕的動力,但也容易讓人聯想到危險、意外、事故。不過,梅克爾施政風格另外一個重要特色卻是穩定。有人這麼形容:一旦搭上「梅克爾號列車」,你未必知道列車開往何方,但永遠不必擔心車子會拋錨或出軌。
梅克爾兩段婚姻並無一兒半女,但卻有「老媽」(Mutti)的外號,彷彿德國人都是她羽翼下庇護的子民。對於這個百年多年來曾歷經(發動)一場又一場戰爭與人道浩劫的國家,梅克爾的「穩定」與「保護」成了極為珍貴的特質,維持經濟動能、凝聚社會共識、必要時進行妥協,都是人們需要她的原因。
經濟一直是梅克爾的強項與亮點,16年執政完全確立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地位。但她對於「德國模式」的堅持在歐債危機期間飽受批評,讓希臘等歐元區「邊緣國家」死去活來。此外,「經濟掛帥」往往也讓梅克爾在外交政策上做出有違立國原則的退讓妥協,對中國、俄羅斯與東歐威權傾向國家(例如匈牙利)都是如此。
戰後德國最重要的邦交國是美國、蘇聯/俄羅斯、法國,如今再加上中國。對於核心的「德美關係」,梅克爾可說是左右逢源、游刃有餘。她曾與4位美國總統共事,上台前就與德國民意以及時任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唱反調,力挺小布希(George W. Bush)發動伊拉克戰爭,讓後者銘感在心。她與歐巴馬(Barack Obama)「情同姊弟」,兩人都是略帶學究氣的「政策控」(policy wonk),也試圖兼顧外交政策的實務面與價值面,因此格外契合。川普(Donald Trump)的霸凌、反智、單邊主義作風與她格格不入,但也促使她與其他歐洲領導人更認真思考如何強化歐洲的自主性。她與拜登(Joe Biden)相交多年,總理生涯告別之旅第一站也是華府,雖然兩人共事時間不會太長,但她還是展現高明外交手腕,促成拜登放行爭議性的「北溪2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線計畫,幫下一任德國總理與政府解決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