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這年頭當媽媽越來越難?台大教授訪談無數家庭 談4大矛盾累垮年輕媽媽

2018-02-07 21:05

? 人氣

藍佩嘉說,也因升學制度改變,強調多元入學與全人教育,許多家長會希望各種學習都能留下「客觀憑證」,例如孩子要學腳踏車就送去專門指導營隊、取得證書一張,「父母也不知道有沒有用處,但先放著……對母親來說有很多不確定性,不知道憑證有沒有用、不知道多元入學要哪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而在追求「競爭力」的大環境下,藍佩嘉在研究中發現,中產階級的孩子總是會說自己「很忙」,有些全職媽媽甚至會把孩子的時間表印出來貼在冰箱上嚴格控管,例如:「5點半拉小提琴拉半小時、做功課半小時、之後再彈鋼琴彈半小時……已經做這麼多事就讓他休息一下去玩電腦,但玩電腦對眼睛不太好,要用特殊裝置保護眼睛,15分鐘嗶嗶叫,電腦就會自己關機……」

「台灣小孩很忙,要做很多很多事。」藍佩嘉說。而「台灣小孩很忙」背後,便是母親的大量勞心勞力。

第三個矛盾:父母分工差別

第三矛盾則來自於父母分工差別。藍佩嘉說,曾有全職母親跟她說「教育孩子最貴的不是錢,是我的事業」,但有工作的母親又特別容易有罪惡感,當孩子出現行為或健康問題,便會自問:「有時候會想如果我沒有上班,孩子的狀況是不是不一樣?」壓力、自我懷疑大半發生在母親身上,負擔沉重。

母親覺得累,那父親在幹嘛?藍佩嘉說,在研究訪談過的家庭中,許多父親都不在台灣工作,但這些父親並不是不想參與孩子的生活與照顧,只是迫於經濟:「他們覺得,如果今天要用那種中產教養方式必須要很有錢、投入更多時間在工作,而中國、越南外派工作可以讓他們賺更多錢,讓孩子讀私立學校、讓孩子出國留學……」

曾有著名親子教養網站刊出「台灣CEO辭工作專心在家照顧孩子」專題,藍佩嘉觀察到,不少留言抨擊這樣的專題不切實際,例如「很多普通父母也想陪孩子成長,但沒雙薪怎麼活」、「陪小孩成長可能暫停小孩的物質栽培,屁文」。

20180207-台北國際書展沙龍講座,講者台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蘇仲泓攝)
藍佩嘉觀察到,不少留言抨擊這樣的專題不切實際,例如「很多普通父母也想陪孩子成長,但沒雙薪怎麼活」。(蘇仲泓攝)

對此,藍佩嘉表示這些留言確實打中要點,在不必擔心經濟的情況下才能讓爸辭職,否則辭職就意味著「我可以得到更少的所得跟薪資,減少孩子各式各樣的學習活動」。

第四個矛盾:雙親教養方式差別

第四個矛盾則在於雙親教養方式的差別。藍佩嘉觀察到,許多中產階級為了給孩子得到實驗教育、森林小學等自認較理想的教育,母親會帶孩子進行「島內移民」到鄉間生活,父親則留在大城市賺錢,這時母親肩負的日常生活照顧壓力會加強許多,又為了履行理想的教養方式,可能與父親發生衝突。

藍佩嘉舉例,有些母親為了履行「自然規畫成長」,食物要是有機的,不買市售玩具,親手替孩子做毛線娃娃、毛線襪;另一方面,孤身在城市工作的父親周間沒機會見到孩子,但還是很關心孩子,只好去找好玩的手機遊戲app、去大賣場買玩具,藍佩嘉稱之為「ipad爸爸」,而當雙方聚首,衝突就會爆發。

「媽媽覺得自己做很多犧牲,放棄工作搬到鄉下就是希望給孩子自然成長環境,你為何帶來很多破壞元素?爸爸可能也覺得很委屈,我只是透過消費來表達對孩子的愛跟關心,為何會受到很多指責跟批評?勞動被賦予怎樣的意義跟詮釋,是造成我們內心壓力、對配偶不滿與衝突的來源……」藍佩嘉說。

20180207-台北國際書展沙龍講座,講者台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蘇仲泓攝)
母親肩負的日常生活照顧壓力會加強許多,又為了履行理想的教養方式,可能與父親發生衝突。(蘇仲泓攝)

化解家長「矛盾」 檢討職場環境、教育

到底該如何化解這一輩家長諸多「矛盾」,讓當母親不要那麼困難?藍佩嘉提出幾個面向,第一是檢討職場環境:「台灣有個很大的問題,是我們工時真的太長了……最近又修《勞基法》,如何促成家庭跟工作的平衡,對台灣中產階級各階級父母來說很重要。」

第二則是教育。藍佩嘉說,當今強調多元入學、鬆綁的教育,應考慮到孩子與家庭間的不平等,不要讓教養或教育變成「階級優勢」。

教育孩子沒有標準腳本 只要平衡

最後藍佩嘉強調,教育孩子並沒有標準腳本,只要能在父母生活狀況、孩子特質裡達到平衡,對一個家庭來說就是「夠好」的腳本;藍佩嘉也說,中產階級父母應該給孩子跌倒的機會、迷路的空間,才能夠少做一點事,進而開始重視父母之間的婚姻品質與個人心理健康。

本篇文章共 6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58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