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利文與楊潔篪10月6日的碰面,是繼今年3月18日阿拉斯加會談不歡而散後,兩人再次進行面對面會談。當時參與阿拉斯加會談者還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不過3月時的會談被媒體形容「充滿火藥味」,會後中方批判美式民主,美方則認為中國代表只是譁眾取寵。
蘇利文在瑞士與楊潔篪會面後,將轉往布魯塞爾與巴黎,和北約(NATO)、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與歐洲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官員會晤。蘇利文預計將重申跨大西洋聯盟的重要性,也將向歐洲盟友匯報與楊潔篪的會談內容。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亞洲項目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認為,北京與華盛頓似乎正努力為拜習會創造條件,但她不認為蘇利文與楊潔篪的再次見面是美中關係的「重新啟動」。
葛來儀指出,中國是否願意與美國合作並且放下前提條件,對此做出判斷還為時尚早。美方一位高級官員也向媒體表示,蘇黎世會面不應被看作「雙邊關係的解凍」,因為「我們試圖達成的是美國與中國之間的一個穩定狀態,讓我們能夠激烈競爭,但是可以負責任地管控這個競爭。」
曾擔任美國前副總統錢尼辦公室國家安全事務顧問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范亞倫(Aaron Friedberg)對《美國之音》表示,雖然蘇利文與楊潔篪的蘇黎世會談氛圍顯然更為友好,但是不至於讓美中關係的總體方向產生改變。美國史汀生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孫韻也認為,美中關係並未發生根本性改變,但從阿拉斯加到蘇黎世這9個月的交手,讓彼此更清楚雙方的立場與底線,今後的美中接觸將會更加現實,少一些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