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文:成敗皆非終結,唯有勇氣才是永恆

2021-10-09 05:50

? 人氣

1948年到香港,與父親、姐姐。(李怡提供)

1948年到香港,與父親、姐姐。(李怡提供)

李怡,1936年生,1956年開始寫作及編輯生涯。1970年創辦《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月刊,任總編輯28年,至1998年終刊。1984年起在香港《信報》及1995年起在香港《蘋果日報》寫政治評論專欄,直至2021年6月24日香港《蘋果日報》終刊。六十多年的編輯和寫作均秉持忠於自己、質疑權貴、就事論事、不怕獨持異見的原則。

近年出版物有《香港思潮》《最壞的時代,最好的時代》《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世道人生之八十自述》《香港覺醒》等。

作者所述《失敗者的回憶錄》,將在風傳媒媒陸續刊出。

緣起

2019年三月底,我在報章的專欄表示,我將會在接下來的專欄中,就我一生中值得記憶的一些經歷,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寫下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的人生經歷,是微不足道的。不過,既可說幸運又可說不幸的是,我生活的時代是中國、台灣和香港都經歷極為重大變遷的時代,我又置身在觀察、報導、評論這三地大變遷的敏感傳媒中。我目睹香港傳播界的淪落:從三地中最能夠自由看到海峽兩岸看不到的時事和政治,能自由評論,急速因自我審查、廣告和採訪受壓、事事要政治正確,而社會公信力不斷下跌;我經歷台灣人從正面期待「香港的今天,台灣的明天」,而急速地變成負面警惕「香港的今天,台灣的明天」。在這個大變動中,我的社會角色、出身、工作、家庭和在交叉路口的糾結,也許有些特殊。我想在有生之年,為自己留下這片雪泥鴻爪。

十多年前已經有這心願,只是在讀過黑澤明的《蝦蟆的油》和一些人的自傳後,深覺人類很難擺脫自我美化的怪圈,不想自己也陷入這怪圈中,因此蹉跎了好久,直到2019年已高齡八十三,覺得有些事情不寫,可能後世就無人知道了,於是下決心去實現人生的最後心願。

《回憶錄》在香港《蘋果日報》刊登了十來篇。一日,我接到黎智英電話,他說當時在台灣,有人對他說,希望看到我對當時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的「送中」條例發表評論。他問我能否暫時擱下回憶錄幾天,在專欄講講反送中。我在《蘋果》寫評論二十多年,黎老闆從未對我的寫作提出要求。我回答他說我可以寫,但不會有什麼作用,港府和立法會都鐵定會一意孤行。他說,還是盡點力吧。我應承了他。

想不到的是,一寫就不可收拾。不是寫幾天,而是寫了一年多。我被香港一場反送中運動牽動心緒,使我再也無法有心情去懷想過去。每一天,我都被社會發生的事情吸引着關注,都不能不寫自己對當前時勢的感受和評論,也無時無刻不因時局變化而產生對自己既有觀念的審視。這一年我在許多認知上有所覺醒。我放下一年前的最後心願,因為我覺得自己過去的漫長經歷,即使對我自己,都已經不那麼重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