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山上教書的日子──從一句布農族語都不會,到融入山的呼吸

2018-02-18 10:00

? 人氣

媛媛是延平鄉某國小附設幼兒園的代理老師,來到這間學校,起初也不為什麼特殊原因,純粹是不想再和家人同住,於是便選擇了一所離家遠的學校。(媛媛提供)

媛媛是延平鄉某國小附設幼兒園的代理老師,來到這間學校,起初也不為什麼特殊原因,純粹是不想再和家人同住,於是便選擇了一所離家遠的學校。(媛媛提供)

駛入台東縣延平鄉,路上看不見紅綠燈和便利商店,沿途只有一塊又一塊的農田、陡坡山林,從市區開車過來,大約要40分鐘路程。27歲的媛媛,3年來每天開著這條同樣的路去上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媛媛是延平鄉某國小附設幼兒園的代理老師。大學畢業之後,她考取教師證,但甄試失利,後來輾轉到山上教書,起初被分發到這間學校,也不為什麼特殊原因,純粹是因甫從大學畢業的年紀,不想再和家人同住,於是便選擇了一所離家遠的學校,開啟了她的幼教生涯。

融入山裡的第一步 卻讓老師、孩子都身心俱疲 

這座學校座落於一個布農族部落之中,事實上,媛媛本身也是一名阿美族原住民,但初來乍到的她,膚色卻顯得有點格格不入,也因族別不同的關係,產生部分文化及生活差異,「一切的不同都讓我不適應,我的心不為別的,只想離開這裡」。

就讀山上幼兒園的孩子不多,全校就只有一班,學生不到30個人,只能採混齡教學。為了適應山上生活,或者說,讓這座山能融入她,媛媛一心求變,在教學課程上,她迫切想把畢生所學都搬到教室來,但嘗試1、2個月之後,「我發現自己竟是灰頭土臉,課程整個荒腔走板,我和孩子都身心俱疲」。

從「恐龍」看見城鄉教育落差 她往布農族文化尋找解方

焦躁不安的她,數度懷疑自己不該來到這裡,也不適任這份工作,「後來一個轉念,我覺得幼兒教育還是我最喜愛的工作,應該找出方法解決問題」。她開始停下腳步,調整自己的步伐,尋找屬於這些孩子的步調、呼吸,思考如何建構課程。

2018-02-11-台東延平代理老師媛媛02。(受訪者提供)
焦慮的媛媛開始停下腳步,調整自己的步伐,尋找屬於這些孩子的步調、呼吸,思考如何建構課程。(媛媛提供)

媛媛說,山上的孩子與城市孩子不同,城市的孩子學習快、反應快,譬如今天教了「恐龍」這個物種,他們很快能產生好奇、興趣,想了解恐龍住在哪裡、吃什麼維生,並試圖尋找解答,但山上的孩子無法,他們對於恐龍是陌生的,在過去的生活經驗裡,完全沒有這樣的背景資訊。

為了讓孩子能順利學習,媛媛了解到,開放式的教學在這裡並不適合,不能以「市區模式」來教育這群孩子。她著手學習布農族語,了解他們的文化,從中找出能引發孩子興趣的故事,搭配教材,帶入課程之中。

獵人的陷阱蘊含生活智慧 別用「原住民」身分框住孩子也成學問

「像獵人做陷阱很厲害,裡面就有很多生活智慧,或者是,他們生活周遭本來就種植很多小米、紅藜,那就教導他們了解栽種季節。這些他們都有先輩經驗,從有經驗的開始著手,但我不會以『你們是原住民』的概念來框架他們」。

媛媛說,目前偏鄉教育的資源,在政府及各界的經費補助下,其實十分足夠,與城市學校差不多,但兩者學生卻仍存在著差異,主要是因原生家庭的不同,以及來自不同的文化、生活經驗,因此,教學模式必須因地制宜,找出適合當地孩子學習的方法。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然後找尋答案,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學習的重點」,媛媛說,一晃眼,她的代理聘期已來到了最後一年,回想一路走來,自己所做的比其實這群孩子教她的還多。

現在,過去教過的孩子,都已經上了小學一、二年級,小小的身軀跑得好快,回想曾在幼兒園的那段相處時光,媛媛覺得好氣又好笑,但心裡總感覺被撫平了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周怡孜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