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蘋果日報》停刊後,從事新聞工作近30年的前採訪主任蔡元貴即刻報了一門水電修理課程。
他有幸受到一家與《蘋果》政治光譜類似媒體的青睞,令他重返媒體,繼續從事自己熱愛的新聞事業。 而許多像蔡元貴這樣有《蘋果日報》等自由媒體背景的香港記者在政治嚴重分化的今天面臨職業生涯的艱難轉型, 對《蘋果日報》前員工的不僱傭禁令在一些親北京新聞機構內部已是公開的秘密。
有26年歷史的《蘋果日報》因經常刊登批評中共的文章,長期被中國大陸官媒稱為「毒蘋果」。創辦人黎智英去年因涉嫌違反《國安法》被捕。 今年6月,警方以同樣的理由拘捕了其母公司壹傳媒的五名高層,凍結了公司資產。短短幾天裏報社宣告停刊,集團旗下刊物和網站也相繼終止運營,導致數百名員工失業,其中不乏像蔡元貴一樣的編輯和記者。
「好像一個癌症病人知道了自己的死期」
蔡元貴身形消瘦,不高,頭髮露出灰白,但相貌年輕,目光犀利。在接受BBC訪問時,他一隻手臂搭在椅背後方,手垂在胸前,說話帶有權威和自信。認識他的人多表示他行事低調,但業務水平精湛。
在《蘋果》任職的22年裏, 他曾帶領團隊揭露過香港政商醜聞,曾向當局施壓暫停一些有爭議性的法案,也跑遍這個城市各個角落報導突發新聞和各種社會運動,甚至在中國較開放年代進入過大陸做現場報道,成為該報少數獲北京頒發採訪證的記者之一。
黎智英被捕後,許多《蘋果日報》的員工都感覺到,報紙可能「過不了今年七一」,即《國安法》實施一週年之時。
「好像一個癌症病人知道了自己的死期」,蔡元貴打了個比方說。他拖著疲倦的身體撐到停刊最後一刻,為報紙寫下最後的篇章。
離開《蘋果》後,蔡元貴受一家媒體之邀入職,有了新工作,但這並沒有減少自己的悲痛與失落。 除了時常因聽到前同事被捕或出庭的消息倍受煎熬,他也為失業同事的處境揪心。
他說許多前同事以「躺平」一詞來形容他們自己現在的狀態,這是中國大陸年輕人對經濟下滑、階層固化表示失望而做出的抵抗,卻被香港記者用來表示放棄無謂的努力而黯然轉行。《蘋果》停刊後,許多人選擇從零開始,去做與一份完全不同的工種;還有人開始賣字為生,為商業機構撰寫軟文和廣告。
當然依然有少數記者在離職後開設社交媒體專頁,在缺乏安全和法律保障的情況下以獨立記者的身份報導事實。蔡元貴佩服他們的精神,不過人到暮年的他說自己已經沒有心力重起爐灶。
「長期依附住一個平台,突然要我一個人重新開始,好像沒有了那樣的衝勁」,他有點遺憾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