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以仇怨鼓動罷韓,國民黨以妒恨以牙還牙,冤冤相報,惡性循環下,台灣政局就一步步走向暗黑的境地。前總統陳水扁就曾多次反對罷韓,因為自己有切膚之痛,扁曾說:「民主時代有選舉權就有罷免權,但如果真的對韓國瑜的施政不滿意,2年後用選票讓他下台就好,難道一定要罷免嗎?」罷免耗損的人力物力財力相當可觀,所造成的撕裂、對立與怨恨,勢將惡性擴大,且衍生成無止盡的循環之局,台灣動輒陷入罷免攻防的病態社會。
不願釜底抽薪,仍是政治算計
綠營支持者會說,明明是韓粉和泛藍陣營為了韓國瑜被罷免,因此才發動一連串的「報復性罷免」。但是,泛藍支持者也會說,先沒有惡性的罷韓行動,哪有後來的這一切?事實上,以民主政治的常態而言,擁有更大優勢與資源的執政黨,本就該對在野黨展現更大的和解與努力,總有一方要付出較多實質的誠意,才可能修復傷口,避免形成更慘烈的創傷。
蔡英文力挺陳柏惟,標舉「反惡質罷免」的崇高理由,拒絕與國民黨對話與和解,也沒有提修改《選罷法》,難道有利綠營就是「民主」,不利綠營就都是「惡罷」?如果蔡英文真的有心,何不拋出修改《選罷法》的方向,回歸制度面?國民黨、民進黨何不針對制度提出理性討論,思索罷免制度如何避免「報復性罷免、仇恨性動員」,讓無窮無盡的冤冤相報踩下煞車?
照理說,罷免案應是政治例外。如今,這例外反成了新常態。新常態的始作俑者是民進黨,下修門檻且啟動罷韓,促成接二連三的報復性罷免案,耗費國內龐大社會資源。蔡英文與其空喊反對「惡質罷免文化」,要求民進黨對陳柏惟孤注一擲,升高藍綠對決的態勢,何不去修改《選罷法》,作為釜底抽薪之道?否則,明眼人都看得出,所謂「反惡質罷免」的作態,也只是一場政治算計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