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進黨立委陳柏惟罷免案倒數10天,身兼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蔡英文日前表態,民進黨上下全力支持陳柏惟,理由是反對「惡質罷免文化」。在蔡英文親自下達動員令之後,把民進黨跟陳柏惟綁在同一輛戰車,並指國民黨「全黨打一人」,無異是將這場原屬於立法委員的罷免攻防,正式升高至藍綠對決戰場。
陳柏惟被綁上綠旗,推上罷免戰場,蔡英文說要反對「惡質罷免文化」,民進黨打出「反惡罷,促正常」口號——不過,創造惡質罷免文化的始作俑者,又是誰?
潘朵拉的盒子,隨隨便便揭開
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民間人士發起「割闌尾(藍委)」計畫,鎖定國民黨前立委吳育昇、林鴻池發動罷免,這項罷免案最後未過門檻,卻因此促成《選罷法》的修改。在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提出下修罷免門檻等「還權於民」訴求,終於促成全面執政的民進黨,在2016年11月下修罷免門檻,開啟了潘朵拉之盒。
首先是罷免各門檻的調降,提案門檻由選舉人總數的2%降到1%,連署門檻由13%下修至10%,罷免通過門檻取消原本的「雙二一門檻」(投票率須達50%,且同意票過半),改為同意票需達選舉人總數的25%,且同意票大於反對票。其次,加倍延長各層級罷免的連署時間。此外,修法還刪除罷免活動不得宣傳、罷免投票不得與其他各類選舉合併舉行的限制,罷免活動支出可申報綜合所得稅扣除額。這成為現行《選罷法》的模樣。
去年罷免高雄市長韓國瑜成功,顯然是因《選罷法》下修門檻所致,綠營巧妙地鑽此縫隙,初嘗到罷免門檻下修的甜頭。當時的罷韓行動,是由府院黨挾國家機器,組成國家隊介入操作。民進黨在罷韓過程中所顯現出的霸道、專制且不擇手段,蔡英文得意地宣稱「台灣的民主又再往前邁出了一大步」,展現勝者為王的驕傲。 如今蔡英文力挺陳柏惟「反惡質罷免」,而綠營罷免韓國瑜的行動,難道就不算「惡質」?
罷免怪象頻傳,誰才是「真惡罷」?
綠營罷韓過關,藍營祭出「報復式罷免」策略。今年初,罷免桃園市議員王浩宇案過關,讓民進黨大為驚愕,蔡英文下達總動員,守住無黨籍高雄市議員黃捷的罷免案。繼罷韓之後,「甩王」、「清捷」、「刪Q」、「罷昶」接連而來,連民進黨立委吳思瑤、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羅智強、國民黨立委江啟臣,也動輒遭到罷免傳聞的威嚇。
下修門檻的罷免案,浮現諸多畸型怪象。一是罷免議員的門檻居然高於議員的自身得票,王浩宇、黃捷皆1萬多票當選,罷免同意票需要7萬到8萬票且多於不同意票;二是中央民代的罷免比當選容易,以陳柏惟案為例,11萬多票當選,罷免同意票僅需7萬多票,但要多於不同意票;三是遇上罷免案,邊緣政黨或少數黨最為孤立無援,不像大黨有雄厚資源;四是罷免對於初入政壇的年輕人最為不利,易扼殺其政治生命;五是罷免案成為上次選舉的延長賽或下次選舉的熱身賽,甫當選就必須戰戰兢兢面臨下一波的罷免挑戰,如此一來,又哪來的心思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