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界以為觀光產業的寒流已過逐漸回溫時,先是花蓮震災的打擊,繼而又傳出對岸再祭出全面停止來台觀光的團簽。觀光業恐怕要準備迎來再一次的寒流,政府更該有所因應。
觀光界傳出中國各省市已在上周向各組團旅傳達,要求3月赴台旅遊團簽全部都停止,已經送簽的3月團簽不會擋,但過年後送簽的3月團簽,將全面停止;4月之後的配額則再砍半,10月到年底因選舉因素,將停止團簽,自由行則不受影響。
這個消息尚未證明,大概也永遠不會被證明;就如同上次的砍來台觀光核簽一樣,官方不會證明,甚至非常大氣的說:旅遊是民眾的自由,官方不會干涉,結果就是來台陸客一路跌;對核簽延滯,官方甚至說出「紙不夠」這種理由。而國內政府單位向對岸求證詢問,可想而知的是不會有任何回應、答案。
不過,無風不起浪,依照過去的經驗,即使傳言不是百分之百正確,但再次限縮來台觀光人數應無疑義。
2016年政黨輪替,對岸開始緊縮來台觀光人數;2015年來台觀光人數才破千萬,陸客占了4成,人數有400萬;緊縮後開始每月衰退,去年8月前連續14個月衰退,8月後逐漸回溫,甚至出現單月近2成的成長。而政府放寬東南亞免簽、加上日、韓觀光客給力,讓這3年的來台觀光客人數都能維持破千萬的格局。
雖然表面上的人數無太大差距,但負面衝擊其實仍比表面數據所能顯示的嚴重。陸客既有數量多的影響,又有消費力高、停留天數長的優勢,每天消費金額是泰國等東南亞客的2倍,停留天數多2-3天;因此純粹以消費力與對經濟的挹注來看,東南亞觀光客大概要3個才能抵一個陸客。
也因此縱然表面人數維持相同水位,但觀光產業卻是陰風側側;根據前交通部長陳建宇的說法,在市場上還有600間旅館、3000輛遊覽車待售;旅館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張榮南則表示,春節期間中南部旅館預訂的住房率僅2成到3成,是30年來最差。
在此情況下,對岸再次緊縮來台陸客人數,觀光產業恐怕要再次接受寒流的試煉;政府2年前用「菜刀加竹竿」方式,把其它國家的觀光客人數拉上去,但這回大概已難再找到有效的政策工具去拉抬人數。陸客人數從2015年的400萬人,減到去年剩下270萬人左右,今年如果再減就會跌破200萬關卡,以平均的8天、每天200美元的消費計算,觀光財是少了不少個億。
觀光產業是標準的勞工密集產業,雖然薪資未必高,但以量而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多;而與自由行相較之下,陸客的團客不但在數量上多,且涉及的產業與就業人口─從遊覽車司機到導遊、到餐飲旅館、百貨零售等,影響是相當大;前波陸客的減量已經對不少從業者造成影響,如果新一波的減量成真,不必懷疑,必然再次衝擊原已在度小月的業者與就業人口,政府相關部門除了該密切注意未來發展外,更該先研擬對策,以求能儘量把衝擊降到最低。
中國去年出國觀光人數已近1.3億人,花費超過千億美元,這是各國都搶著要的觀光大餅,也是全球消費能力最高的觀光客,但在目前兩岸關係下,台灣已難再分食較過往多的陸客觀光大餅,展望未來亦難有解。業界除了作好因應可能再來的一波寒流外,大概也只能努力轉型升級、降低衝擊、力求度過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