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入農曆新年不久,台灣位於歐洲唯一的邦交國梵蒂岡,就再度傳出3月將與中國簽署有關「主教任命」協議文件。
台灣中央社引用義大利媒體《米蘭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指出,中梵兩國已就簽署主教協議一事達成共識。報導甚至說,梵蒂岡有意未來將中華民國(台灣)大使館遷往義大利中部的馬耳他騎士團,或新成立台灣「文化對口機構」。一切可望在3月中國全國人大會議後定案。
消息傳回台灣,台灣外交部19日晚間發表聲明重申,梵蒂岡與中國的議題僅止於「教務」而非「政治」層面。外交部並說,梵蒂岡始終是台灣在人道慈善上不可或缺的伙伴。
每隔一段時間,中梵建交就宛如「狼來了」般讓台灣外交微現波瀾。現任天主教台灣主教團主席、台北區總主教洪山川,日前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認為,梵中雙方雖就「主教任命」達成共識,但尚不構成所謂「外交締結條件」。
「從以前開始,梵蒂岡的外交就不是金錢價值構成,而是種『包裹式』理念」。洪山川解釋,這個「包裹」是內涵正義、和平與人權價值,而這些「大陸都沒有」。他無奈說,「中梵恐建交」這話題不是講一兩年,而是講70多年了。
梵蒂岡與共產國家的建交,常因為價值觀不同有所衝突。洪山川就舉例越南,雖然梵方與越南達成主教任命的共識,但是兩邊終究沒有締結邦交。
「教宗如果未來可以訪問中國大陸,在幾十萬人前演講,他一定會闡述民主、自由與民權價值。但這些大陸會允許嗎?」對於中梵真正建交,洪山川評估目前尚無客觀條件。
中華民國(台灣)與梵蒂岡兩國建交70餘年,最早可追溯至1942年中華民國還在大陸時期。1945年後,共產黨與國民黨陷入內戰。屢屢出現共產黨迫害天主教會事件,不少中國神父轉向尋求國際支持。1949年共產黨成立新中國,大批天主教人士撤離大陸。
比利時魯汶大學南懷仁研究中心研究員陳聰銘表示,中華民國與梵蒂岡的邦交曾面臨多個艱困期,1949年中共建政即首當其衝:「當年駐華總主教黎培理(Cardinal Antonio Riberi),在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後,依舊待在南京。一度希望能與毛澤東政府對話」。
國民政府也擔憂黎培理會想與共產黨合作,不斷寫信要求他來台。然而就在隨後韓戰爆發,共產黨大打抗美援朝旗幟,駐華神父們紛紛遭到迫害。最終,黎培理於1951年撤來到台灣。
雖然根據文獻記載,台灣早在17世紀西班牙統治時期即有天主教傳入,1859年起正式在台開始傳教。但是1949年,因共產黨迫害而隨國民黨來台的中國與外國籍神父,卻也提供二戰後天主教在台傳播相當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