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之所以為習近平》塑造中國領導人世界觀、思想觀的5個歷史元素

2021-10-26 20:00

? 人氣

中國,,西藏習近平(AP)

中國,,西藏習近平(AP)

台海日益緊張的局勢引起了人們對中國的關注,許多人都好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如何看待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所處的位置。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米德(Rana Mitter)撰文稱,也許過去可以提供一些線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國如今是一個全球大國,但這在幾十年前是很難想象的。它的力量有時來自與更廣泛世界的合作,比如簽署巴黎氣候協議。

有時,這意味著與之競爭,比如「一帶一路」倡議(Belt and Road Initiative)。這是一個由60多個國家的建設項目組成的網絡,為世界上許多無法獲得西方貸款的地區帶來投資。

然而,中國的許多對外措辭也帶有強烈的對抗性。

在美、澳、英宣佈新的AUKUS潛艇合作協議後,北京譴責美國試圖利用該協議「遏制」中國。而在英國允許因遭遇嚴厲的《國安法》而選擇移民的香港人在英居留後,北京警告英國這將產生「後果」。中國還向台灣喊話,稱其需要凖備與大陸統一。

President Xi
Getty Images

習近平對中國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的主張,比自冷戰時期的最高領導人毛澤東以後的任何前任都要強烈得多。

然而,他言辭中的其它元素則借鑒了更悠久的來源——中國古代和近現代自身的歷史。

以下是五個反復出現的主題。

儒家思想

兩千多年來,儒家的思想規範塑造了中國社會。哲學家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構建了一種倫理體系,將等級制度與仁愛相結合,人們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並期望那些身居廟堂之人可以關愛蒼生。

這種思想體系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調整適應,一直支撐著中國的歷代王朝,直到辛亥革命。1911年,隨著末代皇帝被推翻,包括新生的共產黨在內的激進勢力對孔子及其遺產展開了強烈批判。

Statue of Confucius
Getty Images

作為其中一員,毛澤東在其執政期間(1949-1976年)對中國傳統哲學嗤之以鼻,但到20世紀80年代,孔子回到了中國社會。中共稱讚他是一位傑出人物,為當代中國提供了教訓。

如今,中國將「和諧」納入「社會主義價值觀」,儘管該詞帶有濃厚的儒家色彩。中國外交中的一個熱門話題是,儒家的另一個關鍵術語「仁」如何塑造北京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清華大學教授閻學通曾撰文指出,中國應當尋求「仁慈的權威」,而非「稱霸」。這與他所認為的美國不那麼仁慈的角色形成了對比。

甚至連習近平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也有著傳統哲學的味道。習近平曾訪問孔子出生地曲阜,並在公開場合引用了孔子的名言。

百年國恥

19世紀和20世紀的歷史衝突仍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