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需很重要,拓展大陸以外市場也很重要,但大陸市場占比太大,絕對是政府不該輕言放棄的。
誠如筆者在前文〈中央靠嘴砲,救援靠地方,可憐台東釋迦農〉中所言,政府總強調分散市場,蔡總統臉書也誇耀今年鳳梨1至8月的出口量扣除中國後,還比去年同期增加566%,刻意迴避「總體出口量增減」的課題。
然而錢就是錢,從中國大陸賺的錢也是錢,把整個世界加總起來看,依據農委會資料庫統計,今年2到8月台灣鳳梨全出口價值僅3561.9萬美元,衰退32%。也就是說在中國大陸以外市場較同期增加566%的狀況下,出口價值仍然衰退32%,將近3分之1。
鳳梨是這個情況,蓮霧與釋迦也很難是例外,特別是台東縣主力經營、栽培的鳳梨釋迦情況將會更慘。依據釋迦策略聯盟幹部王志偉所言,台東鳳梨釋迦栽培面積約2900公頃,過往10多年9成以上外銷,外銷當中9成5外銷至中國,這與鳳梨完全不同。年初中國大陸禁鳳梨時,依據農委會提供資訊,台灣鳳梨總產量僅只有約1成出口,9成被自己人吃掉,內銷量只要成長個5%到10%,應就能彌補外銷損失。然現在鳳梨釋迦外銷量是內需量超過15倍,有可能一夕之間產生這樣大的成長?
不太可能。依據客家電視台10月19日報導,就有台東在地農民直言:「(大目)釋迦和鳳梨釋迦,在台灣會互相排擠,影響市場的機制。」沒錯,我們現在總是說中國禁止「台灣釋迦」進口,但釋迦有2種,出口的主要都是鳳梨釋迦,大目釋迦多數是內銷,如果外銷的鳳梨釋迦都湧入市場,會否有排擠效應?當然會,畢竟是2種口味較為接近的水果啊。
況且,拓展外銷也沒有這麼容易,比方依據《上下游》網站9月23日的報導,長年外銷台灣水果到香港的華富達企業社董事長王光明就說,先前鳳梨被中國大陸禁止進口後,大量湧入香港,但香港市場不大,搞到最後業者即使領了運費補助還是賠錢,「釋迦的狀況絕對跟鳳梨是一模一樣。」世界當然不是只有中國大陸與香港2個市場可努力,但是其他國家市場就承受得住台灣迫切的出口壓力嗎?以鳳梨經驗看,並不樂觀。
在反中情緒高漲的大環境下,談要政府去緩和兩岸關係,恢復水果對中國大陸出口,可謂政治非常不正確,但政治正確有民生重要嗎?難道政府只需要照顧電子業、科技業出口?對於農業這種較難長途運輸的新鮮產品,可以棄之不顧?
解鈴還需繫鈴人,釋迦等水果出口的關鍵在於外銷,請政府負起「養國活口」的責任,給農民寬廣的國際商務環境。
*作者為業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