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對峙加劇,地緣政治緊張情勢,促使全球供應鏈區分為紅色與非紅色體系;產業界對於減碳的看法分歧,也使得供應鏈朝向綠色與非綠色雙軌發展。企業界朝低碳轉型的過程中,政府扮演重要關鍵角色,可以透過碳定價、碳稅、碳交易等制度創造誘因,但也必須小心拿捏,避免引發政治上的反作用力。
住在赤道附近的居民,對氣候變遷感受最深。位於赤道附近的非洲國家,氣溫越來越高,居民難以在50℃以上的高溫下工作,當地人飼養的牛、羊,因為乾旱、缺水而渴死,迫使部落必須遷移他處,尋找新的水源。未來10年內,如果企業依舊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拒絕減碳,未來全球高溫、乾旱的極端天氣會越來越普遍,將衝擊數億人的生死存亡。高溫、乾旱不僅威脅非洲居民,對台灣的衝擊也越來越大。
綠色溢價削弱支持氣候行動的力量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10月初接受《經濟學人》專訪時指出,目前各界討論減碳的必要性,最大的障礙在於綠色溢價,亦即製造或使用低碳產品所增加的成本。如果消費者必須花一倍以上的價錢來購買低碳產品,這會產生阻礙,可能失去關鍵多數對氣候行動的支持。
蓋茲指出,現階段綠色溢價會增加消費者的負擔,如果不從經濟面思考,即使是富國,也難以落實減碳工作。例如,有些產業如航空燃料、水泥,在製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要把二氧化碳降為零,非常困難,成本也很高,其綠色溢價超過百分之百。
各國推動減碳過程中,政府扮演關鍵角色。蓋茲指出,政府可以制定碳稅,鼓勵企業朝低碳轉型,不過,除非這項碳稅相當高,否則,企業可能寧願繳些許碳稅,不見得願意大量投資在低碳的製程,最後可能達成的減碳效果相當有限。
開徵碳稅 鼓勵創新 須雙管齊下
究竟碳稅的效果有多大?蓋茲說,如果政府只有推出碳稅,其實是不夠的,如果要在2050年之前達到淨零排放,必須在每個產業積極推動創新,網羅最優秀人才,增加研發經費,爭取資本投資,吸引大企業投入減碳。目前歐盟已經推出碳稅和鼓勵創新機制,雙管齊下。
不過,企業朝低碳轉型過程中,必須非常審慎。蓋茲指出,政府推動各項減碳工作,必須考量企業、消費者的實際負擔,避免引發政治上的反作用力,例如法國曾發生計程車司機的黃背心運動,以及最近歐洲天然氣價格高漲,衝擊民生消費。此外,有些高碳排高汙染產業的員工失業了,這些都必須審慎因應。
從經濟面來看,政府開徵碳稅,對高碳排企業可能增加新的負擔;企業從高碳朝低碳轉型過程中,投資低碳製程,必須增加新的支出,可能影響短期獲利,企業負責人如果看短不看長,當然缺乏轉型的意願。
在台灣,政府擔心開徵碳稅引發企業反彈,已經改採範圍較小的碳費先行,只針對高碳排的二百多家產業課徵碳費,且初期費率非常低,恐怕該擔心的是偏低的碳費,對引導企業朝低碳轉型,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氣候保護需要成本 富國應助窮國減碳
氣候保護需要成本,富國有責任協助窮國減碳,因為自工業革命以來,歐美等先進國家累積的排碳量大於開發中國家。早在2010年,聯合國氣候高峰會召開時,富國承諾每年要協助窮國1000億美元進行減碳,可惜經過了11年,這項承諾迄今未兌現,富國口惠而實不至,凸顯國際的現實面。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11月初在英國格拉斯哥登場,各國如果要達成新的減碳共識,不能忽略經濟面的因素,富國有能力減碳,也必須提撥經費協助窮國減碳,否則,再多的宣言,如果沒有考慮綠色溢價的問題,根本無法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