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0月初派出逾百架軍機擾台,咄咄逼人,對台灣形成立即而明顯的威脅;相形之下,全球暖化危機既緩慢且長期,官方回應總是慢半拍。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召開之前,環保署終於完成《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可惜內容避重就輕,虛晃一招。
為展現台灣對抗氣候變遷的決心,蔡英文總統4月曾宣示,「2050年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然而,國際人士頗好奇,台灣喊出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有具體的計畫嗎?據了解,行政院內部會議,曾有部會首長質疑,台灣怎可能在2050達到淨零排放?部會首長信心不足的情況下,當然影響施政的成效。
由於現行《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早已不合時宜,環保署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納入2050淨零排放目標,將徵收碳費並專款專用,指定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為協調機關等。對於環保署公告《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民間團體基本上給予肯定,不過,該草案內容避重就輕,能發揮多大功效,令人存疑。
行政院永續會一年開一次會 恐流於形式
首先,《氣候變遷因應法》業務涉及各個部會,環保署層級不足,應有較高的統籌指揮機制。台大風險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指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將2050淨零目標入法,值得肯定,但該法指定「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為協調單位,永續會一年開一次會,流於形式,恐難以發揮功效;建議應設立「氣候會報」,比照「科技會報」,編列預算,定期開會檢討績效。
其次,許多國家課徵碳稅,成功推動減碳,轉型低碳經濟;台灣決定碳費先行,可以降低立法的阻力,但應保留未來過度到碳稅的彈性空間。周桂田指出,碳稅與碳費在範疇上有很大差異,碳稅影響層面從各行各業到一般民眾,具有財富重分配功能;而碳費為行政規費,只針對排碳量大的製造業,並且專款專用。如果未來課徵的碳費每噸二氧化碳僅新台幣100元,政府收取的碳費總額不大,主要用於輔導產業轉型,能夠發揮的功能相當有限。
第三,推動氣候保護過程中,必須重視公正轉型,對弱勢族群或受害產業給予補助與輔導。近期歐洲天然氣價格高漲,弱勢家庭明顯受衝擊,突顯能源轉型過程中,必須注意對弱勢的補助。周桂田表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有提到要重視兼顧跨世代衡平、脆弱族群扶助,但沒有提出實際的預算機制和方案。他質疑,如果未來只課徵碳費,專款專用於輔導高汙染高碳產業轉型,有限的經費恐怕無法兼顧對弱勢族群的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