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拜登與民主黨「期中考」成績慘澹,2022國會之戰大勢不妙

2021-11-09 06:10

? 人氣

然而入夏之後,拜登新政府的「蜜月期」戛然而止,變種病毒與保守派反疫苗勢力導致新冠疫情復熾,通貨膨脹與供應鏈失調衝擊人民生計,經濟與就業復甦趨緩,阿富汗撤軍之亂讓美國的國際形象大打折扣,共和黨積極以「文化戰爭」(種族、性別、教育、宗教、墮胎……)動員支持者。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拜登擁有36年的聯邦參議員資歷,長於跨黨派溝通,然而民主黨在參眾兩院的多數優勢如履薄永(參院1席、眾院3席),共和黨重施歐巴馬時代的故技,將「反對黨」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對拜登的立法雄心築起銅牆鐵壁。

更糟糕的是,在共和黨磨刀霍霍、虎視眈眈之下,民主黨卻爆發「內戰」,黨內進步派(共和黨稱之為極左派)與溫和派相持不下,對於立法與施政的先後輕重歧見頗深,以1.75兆美元社會安全與氣候變遷、1.2兆美元基礎建設兩大法案相互較勁,甚至相互綁架。

2021年10月,美國通膨危機惡化,燃料價格持續上漲(AP)
2021年10月,美國通膨危機惡化,燃料價格持續上漲(AP)

疫情復熾、經濟擱淺、華府僵局

於是,美國民眾看著疫情始終無法壓平,公衛措施在「解」與「封」之間擺盪,物價節節上漲,缺貨成為常態,許多企業聘僱困難。在此同時,華府西裝/套裝革履的民主黨高層卻陷入沒完沒了、糾纏細節、不食人間煙火的談判僵局,選民的憤怒與挫折感不難想見。

反觀共和黨雖然也有極右派與溫和派、挺川普與反川普之爭,但號令還是要比民主黨整齊,目標也可望可即:2022年奪回國會兩院多數黨地位,2024年奪回白宮。

但共和黨的維州勝利絕不只是靠民主黨自我癱瘓,其州長候選人楊格倫雖然是政壇新手,但手腕巧妙,爭取黨內太上皇川普背書,但知道關鍵的郊區(suburb)選民厭惡川普,因此與他保持安全距離。民主黨候選人麥考里夫千方百計想把楊格倫打成川普的追隨者,效果適得其反。

另一方面,從極右派大遊行肇禍到推倒雕像運動,維州是近年美國種族爭議的熱點地區,楊格倫結合保守派白人家長團體,拿所謂的「批判種族理論(critical race theory)學校教材」與民主黨進步派「刪除警察經費」(defund the police)主張大做文章,對共和黨支持者發揮極大的動員效果。

可以這麼說,共和黨在維州摸索出一套「贏的策略」,未來有可能在其他搖擺州(swing state)——尤其是2016年大選由紅轉藍的州——如法炮製:川普出面穩住極右派基本盤,但助選適可而止,主打文化戰爭與公共安全議題,搶攻2016年大量流失的郊區選民。

黨內路線之爭無法和解,如何重新出發?

民主黨呢?完全執政的優勢玩成劣勢,黨內瀰漫疑惑驚慌,拜登從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聯合國氣候峰會返國後力持鎮定,聲稱選舉結果只代表「民眾需要一點呼吸的空間……我們必須要拿出成績,改善民眾的生活,給他們更多的呼吸空間。」

拜登至少說對兩件事:拿出具體成績、改善民眾生活;或者一言以蔽之:做出讓民眾有切身感受(gut-level)的政績。但是怎麼做,問題就大了,而且選後黨內持續激辯。在多場地方選舉吃敗仗的進步派,仍然堅持力推「大預算」、「大社會」、「大政府」。但溫和派主張腳踏實地、量力而為,儘快恢復美國社會與經濟的正常運作。

路線之爭不和解,民主黨要如何重新出發?善於「搭橋」的拜登恐怕必須展現更強勢、決斷的領導力,不要再測試選民的耐心。川普下台或許代表美國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但拜登必須讓民眾相信、感受:美好的時期已經到來。

5日晚間,民主黨維州慘敗3天之後,黨內兩派終於暫時停火,1.2兆美元基礎建設法案終於闖過眾議院這一關(參議院已表決通過),拜登如釋重負,額手稱慶。民主黨邁出正確的一步,但也只是一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