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雲觀點: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決定能源策略比公投更容易成功

2018-03-02 06:30

? 人氣

未來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源策略模擬器,一個可以量化比較的結果,告訴你採用什麼策略會產生什麼可能的結果。(資料照)

未來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能源策略模擬器,一個可以量化比較的結果,告訴你採用什麼策略會產生什麼可能的結果。(資料照)

今天的工作讓你煩悶,你放下手邊的工作,深呼吸一口氣,想像一下2050年的今天,你還會做一樣的工作嗎?你出門的時候,還開著汽油車嗎?如果開的是汽油車,你會加95或98還是生質柴油呢?也許那時大家都改開電動車,去加油站這個詞已經成為過去式,都改去充電站?我們那時的行動裝置是充什麼樣的電,還是天然氣、燃煤等傳統電力公司發的電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前一陣子綠學院的文章《PM2.5會影響幸福感,造成的影響相當於離婚痛苦的10%?》談到科技影響的全局思維,我覺得非常具啟發性,因為我自己在做建立能源經濟模型的工作,減碳政策的擬定,使用的就是全局思維。

每個國家因應全球暖化採取的策略,都會彼此影響,因此減碳和政策效果的評估,絕不是單一國家的事。減碳不但是跨領域的議題,也是跨區域的議題。

怎麼說呢?我們假設歐盟現在開始徵收碳稅,這樣一來,你要在歐洲生產產品的成本上升了,其境內產業為了符合法規,會轉向生產低碳商品,這時產業結構必定產生變化。原先一些高碳排的產業算一下不符合成本,一定轉往其他國家生產,或是轉向其他國家進口碳密集度高的產品。

這時,其他國家就會得到更多碳密集度高的產品訂單,有更多出口機會,受惠於歐盟的碳稅,他們經濟會因此成長。不過其他國家的政府,就要打好算盤了,我要把碳排留在我家,以後像大陸一樣造成這麼多的環境問題嗎?

除了政策的策略之外,科技技術的使用策略也會影響國家之間的競合。減碳行動成為全球的趨勢,相應的生產成本改變,產品的主流技術也改變,當全球各國都大力減碳,綠能設備的需求就不只在先進國家。反過來說,這時可能石油,天然氣都沒人買,價格維持低檔,那這時如果有國家願意繼續使用化石燃料及相關技術,會不會很有價格競爭力,創造經濟成長?

各國未來的技術發展,影響了能源消耗量,也影響了生活和生產的成本。這時,我們就需要一個能源策略模擬器,一個可以量化比較的結果,可以告訴你採用什麼策略會產生什麼可能的結果。

真的有這個模擬器嗎?當然有,核能研究所就向MIT麻省理工全球變遷中心(MIT Joint Program of Global Change)學習了一套模型Economic Projection and Policy Analysis(EPPA),使用龐大的數據資料,量化模擬未來在各種可能的綠能技術和經濟條件下,特定政策(例如碳稅)對能源使用和碳排放的影響,以及對我國社經的衝擊。能源策略模擬的重要性在於國內政策評估,也在於國際溝通。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雅雲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