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我們進入問題的核心點,為什麼央行實施的政策常常看起來不太一致,有時看似在捍衛台幣匯率,有時看起來又像放任台幣貶值。筆者用兩個簡單的例子來做比較充分的說明與解釋,好讓大家能理解央行在操作貨幣政策時,所面臨的複雜及困難程度,過程中更是無法用簡單的三言兩語說清楚
經常帳戶所引發的衝擊
假設有一天美國因為經濟衰退,導致對台灣半導體代工需求下降,由於美國對台灣高科技代工有大宗需求,一旦需求減少,勢必會讓代工價格壓低,那麽台灣經濟一定會面臨來自出口的壓力,以及連帶讓台幣需求也大幅降低。這在經濟學上稱之經常帳戶負面衝擊,因為它反映出美國對台灣製造商品或服務需求減量,這一部分會記在國際收支表的經常帳戶上。那麽央行面對這樣的情況或衝擊時要如何去因應呢? 如果央行相信台幣的貶值是因代工需求降低而引起,那它就應該會讓台幣貶值。
由於台灣是美國高科技產業主要代工的地區,美國科技業者的需求下降導致台灣代工服務連帶受負面影響,出口勢必會減少,最終會反映在台灣有效需求面上。短期負面衝擊是會讓台灣GDP成長衰退,造成衰退缺口擴大(實際GDP小於潛在GDP)。如果此現象持續下去,也就是總需求小於總供給,長期的負面衝擊將會引起通膨率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下,央行的‘適當’政策措施是要讓‘放任’台幣貶值,因為這會讓台灣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抵銷對總需求負面的衝擊。假設此負面的衝擊央行在經過專業判斷後,預計會持續下去,那麼央行可以用更積極的手段來因應這樣的情況。
具體的做法就是先行調降短期利率(或用貨幣供給量來調控),以引導長期利率下調,國內資金可能會進一步外流,讓台幣產生更多的貶值壓力。也因此央行在因應持續經常帳戶對總體經濟的負面衝擊時,要做的政策對應理論上是讓台幣繼續貶值。不過就是此種做法會讓市場誤以為央行刻意繼續引導已經處於弱勢的貨幣貶值,這就是對匯率政策(或貨幣政策)的誤解。要記得央行需要維持物價穩定,就算波動也要在訂定的容忍範圍內。如果外部衝擊會導致台灣總體需求下降,央行「正確」的政策措施將會是需要用弱勢的貨幣去穩定出口,以抵銷減少的總需求,也因此如果認為央行進一步讓已經處於弱勢的台幣貶值,這應該不是正確的看法。筆者再次要強調的是,匯率高低或合不合理不是央行關注的焦點,重點會放在於:導致匯率變動背後的原因是甚麼?後續央行才會用合適的措施來因應。
資本帳的衝擊
筆者再用另一個例子來說明央行從事匯率政策前的考量與論理基礎。假設世界大環境或美國經濟持續低迷不好,導致下降的台灣代工價格沒有任何的跡象重回向上的趨勢。在此同時,如果美國的通膨率進一步降低,這讓美國跟台灣通膨率的差距縮小,也因此沒有任何明確的可能性在可預見的未來扭轉弱勢的台幣,台幣與美元之間的利差不會縮小。台灣面臨台幣收益率持續走低,同時台幣也沒有升值的預期,不管國內或國際的投資人都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做出一個「明智」的投資決定,那就是賣出以台幣計價的資產,並轉進以美元或其他貨幣計價的投資,就是所謂的安全投資轉移(flight to quality)。當然相對於美元,這樣的資金轉換過程肯定會導致台幣需求大幅降低,台幣無可避免繼續維持弱勢。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上稱之為負面資本帳衝擊,因為它反映出對以台幣計價的金融資產需求降低,此交易會記錄在國際收支表的資本帳戶上。同樣要問的是:央行要如何去因應這樣的負面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