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夾擊之攻略
在民眾協會主催的「歡迎會」後,李文範隔日將於中山堂聽取地方仕紳意見,這原是場閉門座談會,出席者約五十多人,但沒想到民眾聞風而至,開會前已有二千多名群眾聚集在中山堂外,秩序井然地召開臨時市民大會,要將決議事項向李文範陳情。 這麼樣大規模的群眾聚集,想必現場沸騰、民意噪動,李文範既是宣慰使,焉能無視民意,他先是下樓安撫民眾,表示對他們所提的意見將盡力設法,之後才上樓開會。但這樣的表態並沒有讓民眾散去,大家擔心目的無法達成,再上二樓圍著座談會會場旁聽,媒體形容此景是「呈現光復以來未有的熱鬧場面」。 那在民怨及民意表達如此澎湃的時刻,民眾協會的角色又是如何呢?兩千多名民眾到場,或說圍到中山堂來了,且不是散亂無序,而是提出「決議事項」,這當然是組織安排過的。
事實上在長官公署整訓人民團體後,眾抗日團體雖欲重新組織再出發,但卻被一一「整訓」掉,具有政治屬性的團體,只剩下民眾協會了。而三青團內附於國民黨,難有大規模的發聲或發難。至於半山籌組而成的團體,如「憲政協進會」基本上是政府的協力者,多人擔任要職,且至一九四六年八月才陸續運作, 他們更無法針對施政弊病提出批判意見,遑論有「狀告中央」或讓陳儀難堪的舉動。民眾協會做為起自日本時代,即代表台灣人的政治團體,當然身處此次向中央宣慰使陳情及檢討陳儀施政弊端的核心。
據《人民導報》對內部座談會的報導是:「討論問題始終集於食米缺乏,需緊急設法救濟的問題,就中民眾協會張晴川,對民眾的要求,綜合提出討論。」 從此一報導可知,場外民眾決議的各項興革意見,場內則由民眾協會的張晴川接棒。就《民報》所記則是:「張晴川對於市民大會所決議之重要問題,詳細陳述,然後各界代表順次起立吐露建設性之意見。⋯⋯開會中市民陸續上樓,旁聽對米問題將如何處置解決,民眾視線均集中於會場,呈現空前緊張之氣氛。」
幾乎是由民眾協會的張晴川,押著讓議程必須聚焦於場外民眾所提出的意見。如此內外夾擊,外有群眾大會,內有民眾協會代表呼應,群眾並熱呼呼地立於現場旁聽,為的就是要讓李宣慰使當眾承諾,會確實將意見與政府磋商、促其實現。台灣問題之嚴峻,已無法任官員口惠而不實了。
「臨時」市民大會所提出的要求,是對當前問題的診斷與方策,《人民導報》也給出相當篇幅報導。其中米的問題是重中之重,其建議包括:「公家的保糧、軍糧,可能的範圍內,交出分配市民」、「運食糖到省外換取米糧」、「米價要壓低到五元以下」等,也規勸政府「不好欺瞞台胞,要用誠意實施政治,比如台北號要載米穀回來的消息全然撒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