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無反省亦無方略的柯遠芬,令人搖頭三嘆:《228消失的政黨》選摘(2)

2021-11-20 05:10

? 人氣

1947年二二八事件,公賣局台北分局(位於今重慶南路)前圍著大批抗議的民眾。(圖/wikimedia commons)

1947年二二八事件,公賣局台北分局(位於今重慶南路)前圍著大批抗議的民眾。(圖/wikimedia commons)

民眾協會雖架起「協助政府」的橋梁,但就蔣渭川所述,他們與長官陳儀的溝通是充滿挫折的,要見陳儀見不到,以書面建言也沒有任何回覆,興革意見總是石沉大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協會的成立,負載著人民的殷殷期待,求撞無聲下,可有突破點?一九四六年二月中央派特使李文範來台宣慰,這讓民眾協會及島內異議人士看到發聲的契機。

首先是《人民導報》及《民報》,皆刊載了二月七日下午三點半,台北各界將在第一劇場舉辦李文範特使「歡迎會」。

這個「台北各界」是誰?

代表致歡迎詞的是張邦傑、致謝詞的是張晴川,由黃朝琴、陳炘、顏欽賢、蔣渭川等十餘人擔任主席團。 張邦傑是民眾協會的主任委員,張晴川、蔣渭川皆是協會要角,且提供場地的第一劇場,董事長就是張晴川。所以這場歡迎會,或說民意表達大會,背後可看出其實是由民眾協會運作的。而蔣渭川亦在回憶錄中證實,是由協會主催李文範宣慰使的歡迎會。

這一號召,兩千多名群眾參加,也邀市長黃朝琴蒞臨致詞。隔日《民報》報導這場大會中:「參會者陳述疾苦」。

李宣慰使致詞後,有一聽眾登台對李宣慰使呈交陳情書,其演講中,會場頗呈緊張,對宣慰使報告現下生活之窮苦。米價一斤飛漲十三元而買不得之情形,宣慰使由通譯一一聽取。

在這種行禮如儀的會場,能登台的,通常是已安排好的貴賓演講,台下民眾只有鼓掌的份,充其量是演說者若說出人民心聲,便報以如雷掌聲。此次突有民眾登台演講,既然有陳情書,自然是事前便有所準備。主催的民眾協會,應是希望李文範能聽見庶民的心聲,突破民意無法上達的困境。在大官面前上台陳情,應該是首遭,果然「會場頗呈緊張」,而《人民導報》也在隔日的社論中,提及此一「事件」:

在昨天第一劇場的歡迎會上,聽說有一部分到會市民竟對李宣慰使提出米的要求,其情可憫,問題實在是〔米價飆漲〕演變得相當嚴重,我們希望政府速採取有效辦法,防止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這個「歡迎會」上的插曲,顯然有效,也讓媒體有機會借題發揮。而這股在台灣壓抑許久的不滿,隔日媒體一一接棒,不管是《民報》或《人民導報》的社論,標題皆為「歡迎李宣慰特使」,不過內容卻都指向政府施政的弊端。《民報》言:

自從國軍進駐後,大批官員,牽親結戚地陸續來了,省政于是開始了。⋯⋯這些官員帶來優越觀念,把省民之自尊心蹂躪踐踏了。在三民主義號召下,日帝國主義之遺味仍然橫行,掛起計畫經濟之招牌,戰時統制辦法,還是繼承存在,把整個已上軌道之台灣,辦得亂七八糟。

《人民導報》則提出兩點意見:一是米價飆漲乃台灣最嚴重之問題,台灣為產米之地,並非無米,卻因商人居奇囤貨及政府糧食政策失靈,演變至一發不可收。二是台灣目前似在僵凍狀態,經濟動脈除官營企業外,民間雖有資本卻無參與機會,市場停滯、不見繁榮,如何活絡民間企業,盼當局慎重考慮。 兩大報都觸及統制經濟,因政府一把抓、與民爭利,造成台灣一灘死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