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我們或可稱格拉斯哥的會議結果為格拉斯哥協議(Glasgow Pact),但必須自國際法的立論與實務去了解其真意,至少此協議之共識度與法律拘束力」明顯偏低,相較於氣候公約之歷屆決議來看,應低於坎昆協議(Cancun Agreement),但高於哥本哈根協議(Copenhagen Accord)。
氣息微弱的會議結論?
此次大會主席 Alok Sharma在結論中指出;雖然我們今天可以相信已經能對於控溫1.5C有所掌握,但是「其脈搏微弱,且只有在信守承諾前提下,我們才能維繫他它」(相關報導:COP26: What’s in the Glasgow Climate Pact?)就對照原先的四大會議目標來看,確實成果有限:
一、在淨零與控溫部分:整個會議成果只達到將預估的升溫2.7C調降至2.4C,而距離控溫1,5C甚遠,但此時卻又說將留給下次埃及會議再來強化減碳承諾;這讓原巴黎協定寄望NDC作為法遵工具之設計流於BBC所稱的贅詞(jargon),因原定是本就是5年一期的NDC,似乎變成年年面臨持續更新的運作空間了。
二、在調適部分,工業國家始終未履行2009年以來每年出資1000億美金的承諾。目前大會主席則表示會在2025年前驅動5000億資金投入。
三、在驅動資金部份:此次的協議,亦在應使用「要求」(requires)或是「促使」(urges)工業國家,以2019為基準,在2025年前,一起加倍提供給發展中國家其所需要的氣候調適資金,爭論不休。最後,顯然採用了法律拘束力較低的促使,這也使發展中國家大失所望。此外,同屬第一次納入正式協議的損失與損害(Loss & Damage),亦顯得口惠而不實。原本將被考慮納入決議的Glasgow Loss & Damage Facility亦在最後被歐美否決了。顯然納入協議之意義,僅在工業國家同意繼續討論而已。然相較於公部門的步步維艱,私部門之貢獻部分卻在此次會議中有顯著之進展,例如,在提升減碳目標部分,雖減煤困難重重,但卻在節制毀林、加速交通工具的電動化、鼓勵投資再生能源部分獲得企業很大的支持,這其實也是主辦國一開始就追求的目標。
四、在完成巴黎協定第六條規則書部分: 這可能是唯一最讓各方確認的成果,其通過被認為已填補了原先談判過程中的諸多缺口,且是在相互妥協的情況下獲得通過。此次的規則書通過也受到了國際排放交易協會的高度肯定。雖支持者並認為,這將引領兆元之資金投入森林保育、興建再生能源設施其它對抗氣候變遷所需計畫。而隨規則書之通過,英國甚至打算結合民間力量,在格拉斯哥創建自願交易市場,來法制化權球之自願交易市場。然則,這些過程迄今卻仍充滿爭議,且被認為係企業及像巴西一樣擁有大量森林資源者所促成,在協商過程,南方國家相對弱勢,雖說依據專案小組(Taskforce on Scaling Voluntary Carbon Markets)之研究,這或將能帶動兆元資金投入,但相對於洗綠(greenwashing)之風險、化石燃料業者濫用抵換等問題,仍被認為過度樂觀。(相關報導:U.N. climate summit reaches carbon markets deal) 此外,究竟要不要針對交易課稅或捐助調適,因受到工業國家之反對,而流於自願捐贈。目前環團最擔心的,則是當新機制淪為以商業利益為指標時,這將成為企業主導的體制外遊戲規則,而浸蝕公約的可信度。(相關報導:Big business must not be allowed to set the carbon trading agenda at Co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