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從2000年到2012年在北京有過漫長的12年生活經驗。這段期間恰好是中國社會變動最劇烈的年代,這是單位福利分房到商品房、自行車到轎車、BP機到手機的轉換年代,也是中國從低調的「和平崛起」漸次轉化為霸氣的「大國崛起」的關鍵時代。
法國學者魏簡(Sebastian Veg)的《在人民之間》一書,透過民間立場的知識份子、文化人等主張,勾勒中國變化的軌跡。其中,有相當的篇幅觸及到這12年,閱讀之際頗有翻閱昨日書的感慨。然而,現在是從過去的路走來,魏簡書中所述及的眾多民間立場的知識份子,是否將能為中國歷史翻開新頁?
年輕人的強國感
筆者12年的中國生活,對時代的感覺是這如同美國的1920年代,人們為物質的飛快進步外加經濟成長感到滿意,2008年北京奧運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落後就要挨打」的舊式民族主義思維表面上漸漸退去,取而代之的是強國感。
不過,美國的1920年代也是各種腐敗現象叢生的年代,這點中國亦然,拆遷、戶籍制、錢權交易等問題也在最光鮮亮麗的年代裡浮上檯面。理應最富正義感的年輕人怎麼看?2007年至2012年筆者曾任教天津南開大學,這段期間,是南方報系還在犀利點評社會缺失、韓寒不時以網文挑戰愛國主義的有趣年代。約略是2015、2016年,一位當時的研究生有機會來台灣旅遊,順道拜訪我。
回顧大學與研究生生活,他直言當年看到這些媒體或網文,就覺得中國糟糕透了,因而成為有些憤世嫉俗的憤青。不過,畢業後在財經界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之後,他深知這受益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因此強國感自然而生,年輕時的憤怒只是少不更事。這是一個中國重點大學學生的變化軌跡,有相當的代表性。內心的天平裡,個人的工作收入以及延伸的強國感,輕易勝過曾經憤怒的社會關注,這多少也讓我想到香港作家陳冠中的小說《盛世》當中樂嗨嗨的人們。
民間立場的崎嶇之路
由此切入,也可以想到魏簡書中所談的民間立場知識份子們的主張,是如何被經濟發展與強國感輕易湮滅。中共的政治修辭當中,特別強調代表人民,以表示其政權正當性來自人民;此外,也重視歷史,中國有一套作為教育、灌輸之用的主旋律思想,簡言之,所謂的歷史詮釋,就在中共手中。非常有趣的是,魏簡的《民間》一書恰從這兩個面向入手。
中共強調代表人民群眾,魏簡書中也從歷史面向透過民間立場的知識份子,帶出弱勢群體的處境。如按篇章的歷史軸線來看,楊繼繩探尋1950年代被打壓的右派與1960年代大飢荒的真相、王小波著眼六四天安門之後的沉默的知識份子、賈樟柯的鏡頭對準1992年全面市場化之後的青年狀態。1990年代末期進入網路時代之後,既有像韓寒這樣的網路世代以網文批判體制、網路時代也與經濟進入高度發展同步,大城市裡偌大的建築工地,農民工成為城市建設的候鳥,戶籍制度、拆遷、城鄉不均衡的發展乃至農村的凋敝等再度浮上檯面,不同的是,網路成為議論與封鎖的戰場。從這個歷史序列的內容來看,魏簡力圖建構一個民間版的歷史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