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抗日戰爭VS獨立戰爭

2021-11-21 07:10

? 人氣

《我那遙遠的呼喚》是李立劭導演的最新作品,探討中國遠征軍對當今兩岸還有東南亞族群認同的影響。(照片來源:李立劭導演)

《我那遙遠的呼喚》是李立劭導演的最新作品,探討中國遠征軍對當今兩岸還有東南亞族群認同的影響。(照片來源:李立劭導演)

最近非常榮幸,前往板橋府中15觀賞李立劭導演的最新紀錄片《我那遙遠的呼喚》,內容是以二戰末期中國遠征軍、中國駐印軍反攻緬甸為縮影,探討那複雜的兩岸關係、中日關係、中緬關係、中印關係、日印關係、日緬關係以及印緬關係。到目前為止,我認為海峽兩岸還沒有哪一個導演,在這個紀錄片主題的掌握上能超越李立劭導演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筆者與李立劭導演認識多年,他雖然是一個100%的本土台灣藝術家,卻比我認識的多數外省人更關心泰緬議題。過去他曾指導《滇緬游擊隊三部曲》,以超越國共兩黨的視角去探討滇緬邊區游擊隊的歷史,給筆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這部《我那遙遠的呼喚》,同樣致力於超越同盟國和軸心國的史觀,以極為特別的方式紀念太平洋戰爭爆發80周年,顯得格外有意義。

提到中國遠征軍還有後來的中國駐印軍,身處中華民國的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孫立人、廖耀湘、陳誠、衛立煌、霍揆彰、方天、宋希廉、闕漢騫、鍾彬、何紹周、李彌以及黃杰等英雄。他們在美國提供的空中支援、英國提供的後勤支援之下,擊敗了日本王牌部隊第18師團和第56師團,確立了中華民國戰後成為世界四強的地位。

然而這只能稱得上是中華民國,或者同盟國的史觀而已,因為滇緬抗戰或者說整個太平洋戰爭都有「兩面性」存在。一方面,這確實是一場自由世界對抗軍國主義法西斯的反侵略戰爭,日本是納粹德國的同盟國,推行以軍人為主體的集體專制路線,不僅踐踏國民的基本人權,還率先對中國發起侵略戰爭。所以中華民國出兵緬甸,協助英美抵抗日軍,自然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反侵略戰爭。

只是當時的中華民國還處於訓政階段,美國則還存在著種族隔離制度,兩個國家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都稱不上合格的自由民主。而同盟國陣營當中,爭議最大的當屬英國,還是全球規模最龐大的殖民國家,並且同時對印度還有緬甸實施殖民統治。對於緬甸的民族主義者而言,這就成為了一場抗擊殖民主義的獨立戰爭,身為英國同盟的中華民國在這場戰爭中則絕非「正義」的一方。

印度國民軍領袖鮑斯,未來筆者還將會進一步將他的事蹟介紹給國內讀者。(作者提供)
印度國民軍領袖鮑斯,未來筆者還將會進一步將他的事蹟介紹給國內讀者。(作者提供)

是二戰還是印度內戰?

在紀錄片一開始,介紹前中華民國駐印度武官陳慧興上校致力於保存中華民國駐印軍蘭伽公墓的事蹟時,曾出現印度國民軍(Indian National Army)領袖鮑斯(Subhas Chandra Bose)的雕像,代表今天的印度人民仍追思這位80年前與日軍聯手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英雄」。他的地位絲毫不會輸給我們所熟知的甘地(Mahatma Gandhi)、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