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土木系教授康仕仲被加拿大亞伯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挖角,決定離開臺灣學術界,追求更具研究發展的環境,他點出了一個關鍵的迷思,加拿大薪水扣稅之後,其實不會比臺灣高,問題出在臺灣學術環境的惡化。臺灣高等教育在教育部的層層束縛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套流行的遊戲,從品保機制到翻轉教學,從國際化到深耕計畫,像是電玩界不斷推陳出新的怪獸,永遠消滅不了牠,只能不斷與其奮戰。
為什麼大學教授無法自主授課?課程大綱上網、送審可以確保學生學習嗎?更不用提勾選一堆無聊的核心能力,這堆線上作業有助教學才是天方夜譚。為什麼每個學校都要求教師錄影、翻轉教學?學生課堂上忙著滑手機,面對老師都有問題,要他們事先預習來討論,在大多數課堂都是不可能的任務。為什麼每個學校都在推全英語教學?當有些私立技職學生連A到Z都認不出來時,全英文教學的意義何在?為什麼所有系所都要講服務學習、社會責任?如果是物理、數學等基礎學科,進入社區服務學習的意義何在?以競爭型計畫為主的教育資源分配模式講好聽是創新,事實上忽略了高等教育專業的差異性,也未考慮教師與學生之間複雜的學習互動關係。但是現在各大學為了競爭計畫,老師也必須推陳出新,不斷喊出新口號來迎戰。
人才出走的原因有二種,一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教授,也就是教育部想要用銀彈攻勢留住的玉山學者。美國社會學家柯斯早就說過:菁英是寰宇流動,人民是地方固著。讓他們離開的原因絕對不只是薪資太低,而是大學研究環境惡化,行政干預學術、人事鬥爭以及學生不願意學習等多重因素。更何況,臺灣的教授薪水加上退輔以及各種計畫、民間獨董等兼職工作,再考量稅制以及消費水平,薪水真的不低。想要透過加薪來挽留人才,恐怕只是緣木求魚。
另外一種則是低度就業的年輕學者,為臺灣的學術體制容不下的創意新血。對他們而言,出走原因在於臺灣無法提供給他們穩定、具有尊嚴的工作環境。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先幫老闆做幾年博士後,再來可能就變成四處兼業的流浪教師,即使幸運進入體制,也要從專案教師幹起,進入專任職遙遙無期。
但是臺灣高等教育生師比卻是OECD國家中最高,每位大學老師要教的學生不僅比中國等開發中國家高,甚至也比小學老師高。五年之後,臺灣40歲以下的教授人數將只剩10.9%。儘管學界疾呼教育部要將資源投在培養年輕學者,但是各大學依然在實施專案教師,教育部也坐視各大學深化對年輕教師的勞動剝削。
未來臺灣的大學可能由165所減至100所,預計有60多所大學將會退場,這一波大學倒閉的幅度超過大學總數的三分之一,骨牌效應包含超過一萬名大學教授、六千名職員工作權會受到影響。但這波臺灣教授失業潮會在中國高等教育崛起之後被改變,中國政府以高於本地的薪資來吸引臺灣人才,但是大多數僅能以外籍教師身份提供短聘合同,也就是說臺灣這一世代的高等專業人才真的會變成用過即丟的「台勞」,這才是臺灣未來最大的損失,也是臺灣社會崩壞的根源。
*作者為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