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26日舉辦《2022大趨勢》高峰論壇,應邀發表演講的台塑企業總管理處總經理林善志坦言,台塑集團企業文化一向保守,很少參加論壇,也不常接受採訪,因為承襲兩位集團創辦人的理念,「企業做好環保、工安,本來就是應該的事」,實在沒有必要大張旗鼓,但藉由這個場合,他正好可以向大家分享台塑在節能減排、循環經濟這條路上,到底做了哪些努力。
首先林善志強調,台塑秉持「勤勞樸實、止於至善」的理念,早在1993年便開始全力推動「5S」管理,也就是「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和素養」;經過六年時間,接續推動不漏汽、不漏水及不漏油的「三點不漏」政策,達到友善環境、增加雨水回收等目的。
萬事起頭難,就連首屈一指的大企業也不例外,林善志坦言同仁初期投入非常辛苦,因為雨水不夠乾淨,經過化驗之後,大部分的水還是要送到廢水處理場,只有少部分的水可以用於灌溉,但歸功於大家鍥而不捨,迄今已有相當程度的績效。
以麥寮園區為例,2020年平均每日可收集雨水19,486噸,折合水價為26.4萬元/日,相當於該園區1.3萬名員工三週的生活用水量。對照集集攔河堰用水量分布,2016年至2019年間工業平均占水源水量比例是2.1%,突顯麥寮園區不至於排擠其他產業、也沒有與農民爭水的疑慮。
到了2006年,台塑成立「節能減排推動小組」,成為後續推動循環經濟的基礎。截至去年,麥寮園區已經完成節水案2,329件、節能案8,214件。
除此之外,集團更進一步將原物料、水資源、能源和廢棄物等四大循環面向納入思考,並且推動跨廠區、跨公司的資源整合,達到節能減排、提升能源使用率等效益。
截至去年底,台塑為了推動循環經濟,共計投入316億元,但每一年可以創造的效益高達319億元。以麥寮園區水資源循環為例,因為回收雨水已經沒有汙染物,可以供應製程使用,1滴水可以循環使用7.3次;但是這樣還不夠,林善志強調,台塑未來目標是提高到每滴水可循環使用10次。
總裁親自督軍 要求高階主管受訓
林善志表示,隨著台塑在節能減排方面盡善盡美,從數據上來看,完成案件也逐漸減少,「就像一條擰乾的毛巾,很難再擠出水來。」
不願獨善其身的台塑,2017底捐助中研院3,000萬元,協助成立人工智慧學校,到了今年9月底,已有406位同仁前往受訓,透過工安管理及製程優化,提升生產效率和能源使用率最大化。
他說,當年成立的「節能減排推動小組」,就是由集團總裁親自擔任召集人,要求公司副總經理以上的高階主管都要受訓,「你不一定要會做,但一定要懂。如果什麼都不知道,又該如何放手讓旗下同仁落實?」
根據統計,台塑AI專案已經立案824件,預計投入21億元,年效益預估為46.1億元;目前已經完成436件,實際投入9.1億元,年效益27億元,未來目標為年效益200~300億元。
林善志強調,台塑推動循環經濟的要訣,除了主導者要有堅定決心,研發取得先進技術,建立良善管理制度,同時還要「從零思考」,也就是最好通通歸零:冷卻水零使用、廢水零排放、製程物零洩漏。
原物料、水資源、能源、廢棄物 四面向推動循環經濟
《風傳媒》社長王學呈提問,台塑集團是眾所周知的偉大企業,而在推動原物料、水資源、能源及廢棄物等循環運用,哪一塊是目前仍須加強的項目?
「這不是選擇題。」林善志回應,四個面向彼此環環相扣,所以對於台塑而言,答案是「都要加強」。但他也不諱言,能源這一塊可能是目前碰到最大的瓶頸,包括綠能選用、能源結構政策調整,都不是台塑能獨善其身的事務,可能涉及的層面也相對棘手。
至於新冠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是否影響企業推動永續發展與循環經濟?林善志認為,無論供應鏈有沒有斷鏈危機,企業本來就要自立自強,持續努力耕耘才能長長久久,「循環經濟是因,永續發展才是果。」
責任編輯/周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