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前釋出惠台政策,包括台灣影視產業、文化輸入等優惠措施。對此,文化部長鄭麗君今天說,從趨勢上來看,中國期待台灣創意人才、作品輸入中國,但相對而言卻加強「批審」力道;她憂心,從民間的角度,當然希望人才可至每一個市場發揮,從政府角度,則希望創意的自由可以受到尊重,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表意自由」,因此惠台政策對台灣具有潛藏風險,恐使批審的「潛規則」、「審查制度」在台灣內化,「我們希望分享『如真』的台灣文化,而不是把審查制度從中國分享到台灣來。」
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今(7)舉行「台灣主體性,從政治、歷史、文化、族群到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論壇,鄭麗君、台中市長林佳龍、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介民以及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所長張隆志等均出席與會。
鄭麗君指出,目前中國惠台政策尚未看到具體施行方法,其中包括去除台灣人參與影視製作比例限制、改變台灣作品輸中的數量管制等,或是修正電影配額。她說,目前台灣電影每一年輸入中國只有「個位數」,如果從中國管制措施的角度,最後是否真的開放,仍待觀察。
不過,鄭麗君也說,文化發展最重要的是表意、思想、創作自由,如果中國打開門,人也去了,但批審會仍介入個人的思想自由,除了創作受到限制,商業合作亦有巨大風險,可能會因為「政治檢查」下片,導致投資受損。因此,台灣須防範避免因為中國「批審」制度,導致「潛規則」內化在文化內容發展上,未來作品可能不能看到國旗、國歌,嘴巴不能有民主、自由。
鄭麗君說,台灣影視產業的振興須從「強本」做起,如何催生文化內容產業,鼓勵在地的故事題材,並建立市場動能、國內外通路,以打造台灣的「產業生態系」。她也說,文化部的「文化內容策進院」未來可作為中介平台,透過政府、民間的資金引入,以利創業人才有更多機會,協助業者打國家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