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是否願意動用武力」的關鍵問題上,美國卻又變得猶疑。華府無論鷹派或鴿派,都在呼籲美國政府「自制」。鴿派認為美國要是想當世界警察,無可避免地將會陷入不必要、甚至無法打贏的衝突裡;鷹派則警告美國不可分心,因為真正的敵人其實只有中國。《經濟學人》認為,這兩種觀點的共通之處就是讓美國在部分區域撤守,導致世界更加危險與不確定。
拜登今年從阿富汗撤軍的決定一度導致混亂,許多人開始質疑美國捍衛盟友、嚇阻敵人的決心,甚至擔心美軍執行計畫的能力還行不行。拜登對於核保護傘的看法(考慮不主動使用核武、除非本土遭受攻擊否則不使用核武等),則讓盟友們擔心美國到底還要不要保護他們。《經濟學人》說,雖然拜登沒有像川普那樣侮辱盟國,但他通常也未能先諮詢他們的意見,讓雙方的關係依舊遭到傷害,也損及讓美國實力倍增的信任關係。
除了美國總統的意志,他背後的選民也同樣重要。《經濟學人》認為美國已不是1990年代的那個超級霸權,雖然實力現在依舊足以傲視全球,但它的相對影響力已經減弱。尤其在經歷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之後,美國民眾已經厭倦了海外的戰事。過去曾經止步於大洋之濱的黨派政治,如今卻癱瘓了大部分的政策推行。受到國會阻擾,光是大使職位現在仍有90多國依舊空缺;美國也拒絕加入原本能在軍事部署之外牽制中國的貿易協定。無論是大選爭議還是要不要戴口罩,沒完沒了的政治肥皂劇讓美國的國內政治持續分裂,更談不上要在國際間堅持什麼目標。
如果過去那個建立與維持自由秩序的美國不會再回來(畢竟川普2024還想重回白宮),《經濟學人》認為其他自由民主陣營的大國,就必須為一個沒有美國幫忙的世界做好準備,並且設法讓美國繼續參與。其實當前局勢的發展已經有一些跡象,像是日本與澳洲都表示願意協助防衛台灣,英國則加入美國與澳洲的聯盟,與澳洲共享核動力潛艦技術,德國新政府也透露將對俄羅斯採取更強硬的態度。
《經濟學人》同時呼籲「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擁護者放下爭執,彼此分享更多情報。像是日韓這樣的國家應該停止歷史問題糾結,締結更為深入而廣泛的聯盟;印度則應放棄不結盟的堅持,與澳洲、日本與美國更為接近。歐洲的民主國家應該編列更多國防預算;像是台灣與烏克蘭這樣面臨戰爭風險的國家,則應該盡力讓自己「更難被消化」,像是增強不對稱作戰的能力。因為他們準備越充分,敵人攻擊的可能性就越小。
至於烏克蘭,《經濟學人》認為在俄羅斯已然染指克里米亞與烏克蘭東部叛離省份的情況下,北約不宜納入烏克蘭,因為這意味著北約必須將俄羅斯的行動看做對整個聯盟的攻擊。但北約的成員國依舊可以提供烏克蘭更多的武器與金援,協助這個國家自我防衛。
《經濟學人》強調,如果自由秩序真的崩潰,美國的盟友將蒙受巨大損失。一旦自由秩序徹底消失,美國人可能才會發現自己從中獲益多少。不過這一天還沒有到來,民主國家的團結與努力依舊可以保留這個「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防止世界倒退回恃強凌弱的時代——沒有什麼任務比這件事更重要、也更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