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對於川普讓美國脫離自由貿易陣營,是歷史的一次「短暫頓挫」,還是長線轉向的分野,尚無人能說清楚;甚至也有人認為川普雖然敲鑼打鼓高喊,但實際上作的事,跟他之前的美國總統差別不大─當年小布希就曾對進口鋼鐵祭出高關稅(後來歐盟告上WTO,美國敗訴後就結束高關稅),歐巴馬也多次針對某些國家的某些產品,以反傾銷為由課以高關稅。
這些說法或許都有道理,最終如何大概只能看最後結果─短期而言是看是否爆發貿易戰,長期而言則是川普的貿易保護政策到底能走多久、多遠。
貿易戰沒贏家,但大家可以一起「作蠢事」
在川普決定對鋼鐵等課高關稅後,被認為首當其衝的歐盟官員宣稱已擬定一份美國商品清單,隨時可以對美國展開加稅報復;如果歐盟對美國展開報復,以川普的作為,大概非再祭出新的報復措施不可,這樣「冤冤相報」,全球貿易戰就此展開。
雖然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說:「貿易戰爭中沒有人是贏家」,確實是至理名言;但現實世界的運作卻更可能如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所說的:這種以懲罰性關稅冤冤相報的過程其實相當「愚蠢」,「但是我們必須這麼做,我們也可以做蠢事」─這種大家一起作「蠢事」的歷史其實是有的,上世紀的經濟大蕭條,就是各國一起拉高關稅、築起貿易壁壘的「蠢事」造成。
戰後各國記取教訓,成立GATT,確立以自由貿易為主軸的全球貿易規範,其間雖然不時有摩擦,但至少不偏離,更重要的是自由貿易的守護者、老大哥美國並未如川普般的「起哮」,才安然度過至今。2008年金融海嘯後,各國為支撐本國經濟,貨幣戰、貿易保護之聲雖一度出現,但藉著20國集團的壓制,亦未成真。
另一個諷刺─歐美貿易戰取代中美貿易戰?
目前,大家寄望的是理性的聲音終究能占上風,讓貿易戰不會成真。而如果美歐真發生貿易戰,那又是另一個非常「奇特又反諷」的場景:原本川普矛頭對準他口中搶美國人工作的中國,結果中國小心克制(官方說法是「不會與美國貿易戰」),反倒是美歐這兩個親密盟邦怒目相向、大打貿易戰,中國樂得袖手作壁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