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在5G與人工智慧領域已領先美國,半導體行業也在加緊追趕

2021-12-16 10:00

? 人氣

至於5G領域,美國國防部下屬國防創新委員會(Defense Innovation Board)報告稱,中國有望複製美國作為全球4G領導者所獲得的經濟與軍事優勢。中國已安裝了95萬個基地台,而美國的5G基地台數量僅為10萬個。到去年年底,中國已有1.5億人用上了5G手機,平均網速達到每秒300兆,與之相比,美國只有600萬人接入5G網路,且網速僅為每秒60兆。美國的5G運營商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標榜自身能力而不是建造基礎設施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國共產黨毫不掩飾自己的雄心:在能夠塑造未來數十年的技術領域中,中國希望成為全球引領者。中共在2013年的經濟改革計劃中強調,要利用科技創新繞開「中等收入國家陷阱」。廣為人知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其目標就是讓國產產品在5G、AI、電動車等10項新興技術領域佔據主導地位。

中國還打算擴大在機器人領域的領先優勢,從而鞏固其「世界製造業工廠」的位置。5月份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明確指出了自己的判斷,即「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中國在實現雄心勃勃的科技目標時取得的成功著實令人驚嘆。

 

總之,儘管美國在航空、醫學、奈米技術等許多重要競賽中仍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但中國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對手。所幸,美國人已開始意識到這一現實。6月,參議院在兩黨支持下通過了《創新與競爭法》(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批准未來五年內向科學和技術領域投資2,500億美元。但不幸的是,該法案在眾議院被擱置,作為年度國防法案的內容之一,它的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譯註:美國眾議院於12月7日批准7,780億美元的國防法案。)

 

國會最近的支出提案,如1.2兆美元的基建法案和1.7兆美元的社會支出法案,都包含了環保技術、能源儲存等研發領域的投資。這些投資固然很有必要,但若想同中國競爭,還需對戰略性技術領域給予更多關注,同時加大投資力度。除非美國能動員全國,就像當初舉全國之力打造贏得二戰的技術一樣,否則,中國或許很快就會主宰未來技術,而這些技術創造出的機遇,也將為中國所掌控。

(本文作者之一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是哈佛大學政府學教授,著有《注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一書(2017年)。另一作者埃里克·施密特在2001至2011年任Google首席執行官,2011至2017年在Google及其母公司Alphabet Inc.擔任執行董事長,與人合著有《人工智慧時代:以及我們的人性未來》(The Age of AI: And Our Human Future)一書(2021年)。本文的英文版最初於12月7日發布,僅代表作者的觀點和立場。)

******

讀者來信:中國在技術上仍缺乏質量優勢

上文的英文版發表後,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的讀者M.J. Bailey給本報社論部來信。該信於12月13日刊登:

格雷厄姆·艾利森和埃里克·施密特在《中國將很快在科技領域領先美國》(China Will Soon Lead the U.S. in Tech)一文中提出了有說服力的觀點,但他們主要關注的是數量上的因素,而不是品質。他們的評估暗示,例如,中國安裝的5G基地台數量多(服務的人口也更多)代表了蜂窩技術領域的優勢。

就在幾年前,我與一些主要原始設備製造商(例如華為(Huawei)和中興(ZTE))的中國工程師並肩工作,發現在對尖端移動技術的實施上,他們和我們有著巨大的差異。

在我與這些中國主要科技公司的接觸中,我意識到他們還在努力解決美國公司在五年或十年前就已經解決的技術問題。我觀察到,他們受過大學教育的工程師尚不具備多少實際上的專業知識,相當於美國的高級技術人員。根據我的經驗,這些公司中的一流工程師數量很少。這樣的問題不在於個人,而在於中國的教育系統,這個系統規範思維且阻礙創新。

(注:讀者來信僅代表該讀者的觀點和立場。)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