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中國監管機構發起了針對民營經濟的大規模打壓。這些鎮壓行動不僅損害了民營企業的競爭力,長期還可能危及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創新前景。
時鐘撥回到2020年11月,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的首次公開募股(IPO)計劃在最後一刻被中國監管機構叫停。這筆交易的籌資規模達到340億美元,原有望成為有史以來全球最大規模IPO。
這開啟了中國監管機構針對中國民營企業的全面鎮壓,國內科技、金融、遊戲、教培到房地產等行業受到重創。這場運動在全球範圍內讓中國公司的市值蒸發超過1兆美元,MSCI明晟中國指數今年下跌了15%。
《中國資本主義的迷思》一書作者、智庫大西洋理事會亞洲安全倡議高級研究員羅谷(Dexter Tiff Roberts)告訴美國之音:「以(阿里巴巴)的例子而言,與政治有很大關係,試圖更多地控制他(馬雲),也向其他億萬富翁企業家發出信息:最終你確實需要記住,黨是你的老闆,在中國的體制下共產黨是你的老闆。」
以「共同富裕」為名
對民營企業的鎮壓行動是以「共同富裕」的名義展開的。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重提要實現「共同富裕」,政府可以通過一定程度的經濟干預讓富人和企業分享更多財富。
提倡「共同富裕」的運動在中國近代歷史上並不陌生。上世紀50年代,中共將民族企業家的財產劃歸國有;鄧小平在70年代末領導改革開放,允許「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但要求「先富帶動後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如今,中國社會日益惡化的不平等現像似乎對政府再度形成挑戰。外界普遍預計,習近平將在明年尋求第三個主席任期,要求縮小貧富差距的姿態可以幫助他贏得民心。
2月,中國監管部門出台了針對科技公司的新的反壟斷指南。隨後,政府以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等名義打壓了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京東、美團和拼多多等科技巨頭,其中第一個被針對的阿里巴巴在4月遭到創紀錄的200多億人民幣罰款,螞蟻金服則被要求與國有資本企業重組其業務。
這些民營企業還被要求更多地履行社會責任,他們將企業利潤用於政府支持的社會事業,包括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和拼多多創始人黃崢在內的一些最成功的企業家選擇退隱,投入公益事業,來避免外界對自身的巨大關注和追捧。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Alicia Garcia Herrero)表示,這場鎮壓運動體現了政府渴望收緊對民營企業的控制。
她告訴美國之音:「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反壟斷法真正通過之前採取的行動。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區別,因為它使商業機構感到驚訝,而且鑑於國有企業在中國的作用非常大,反壟斷法似乎只適用於私營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