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The Atlantic Council)史考克羅戰略與安全中心(Scowcroft Center for Strategy and Security)的研究員艾許福特(Emma Ashford)則指出,她認為十年內會發生進一步核擴散的主要原因有二:國際間原本權力均衡的態勢已逐漸轉為一個更為多極的世界,因此小國會更加覺得受到遭到鄰國威脅。在美國「核保護傘」的可信度受到質疑的情況下,那些跟美國沒有正式軍事同盟約定的國家當然更沒有安全感。此外,美國這些年所採取的行動可能也讓局勢更為惡化,包括美國決定退出伊朗核協議、用兵伊拉克與利比亞,這些作法形同鼓勵其他國家私自發展自己的核武。如果跟美國簽訂的裁減戰略武器條約不再可信,獨裁者又擔心西方國家對其用兵,發展核武當然是一個不幸但合理的結果。
不過曾任美國軍控與國際安全事務國務次卿、北約副秘書長,目前在史丹佛大學國際安全與合作中心擔任主任的高特莫勒(Rose Gottemoeller)不認為核武國家在未來十年將會增加。因為美國與中國、俄國與歐盟都致力防止核擴散,她相信伊朗在未來十年都不可能獲得核武,其他國家同樣沒辦法加入「核武俱樂部」。唯一的可能性是透過軍購獲得核武,「但我看不到國際上有任何核武賣家」。
加拿大西部大學(Western University)的國際關係教授艾莉卡・辛普森(Erika Simpson)則認為,美國前總統川普對北韓的核威脅作出強烈反應,這意味著任何一個窮國的理性領導人都不會把軍費繼續投注在核武上,而是會選擇生化武器,因為這麼做才不會引來超級強權的非理性威脅。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核政策研究員安吉・潘達(Ankit Panda)表示,他雖不能排除幾十年內出現第十個核武國家的可能性,尤其拜登政府要是不能恢復《聯合全面行動方案》(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也就是一般所稱的「伊朗核協議」),伊朗確實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核武俱樂部」成員。不過從進行核試爆到研發出能夠裝備部隊的核武、甚至造成進一步的核擴散,都還需要時間。因此他認為核擴散這件事在未來十年依舊可控,關鍵在於美國的態度是否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