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政院長毛治國,在2014年底國民黨地方選舉慘敗後,扛下閣揆職務,1年的閣揆期間,政策無法推動幾乎是家常便飯,對照早年電信自由化與中華電信成功改造,毛治國深刻感受到決策「行」與「不行」背後原因,「在台灣的政治環境,你有很多問題是解不了的!」毛治國坦言,政治盤根錯節,就像解數學聯立方程式一樣,有時候是時間不夠,有時是「勢」還沒有出來,「我常告訴學生,一時還不能改變事情,你要有耐心與策略想辦法催化它,讓它可以改變,某種程度上也是我自己的經驗。」
毛治國說,「管理就是要解決問題」,他之所以把管理分成「決策」與「執行」,基本上,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概念,然而,管理者永遠會碰到一個狀況,「所有問題都解得掉嗎?」
毛治國表示,公共政策尋求解決的問題,通常盤根錯節,就像解聯立方程式一樣,相較於企業管理決策,它困難的地方,在於公共政策執行後,鮮少能立竿見影,必須執行很長一段時間,才會發生效果。
尤其台灣的政治環境,有很多問題是解不了的,有時是時間不夠,有些是「勢」還沒有出來,還有可行性問題。例如高鐵財改案花了3年,ETC裝機率未達標準最後改以eTag推動,則是花了4年時間溝通,有些問題如果沒有把握任內解決,或者在任期間不夠久,問題是無法解決,甚至是不敢出手的。「就像外科醫師的開刀決策,將病人開腸破肚,如果無法執行完畢,換別的醫師能否順利接手?」
引述美國神學家尼布爾的「寧靜禱文」:分辨哪些可以改變,哪些不能改變
對於短期內無解的問題,毛治國引述了美國神學家尼布爾的「寧靜禱文」,他說,禱告詞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上帝啊!請你給我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第二段是:「請你給我寧靜,面對不可改變的事情」;第三則是「請給我智慧分辨哪些可以改變,哪些不能改變」,毛治國告訴學生,碰到政策踢鐵板時,拿這些話安慰自己,頗有療癒效果。
毛治國表示,尼布爾的理論是「完美的不可能性」,有些時候會告訴學生,在禱文之外,加進第四段:「對於那些應該改變,但是一時還不能改變的事情,你要有耐心與策略,想辦法催化它,讓它可以改變,某種程度上也是我自己的經驗。」
儘管閣揆任內,總有政策無法推動的無奈,但還是有幾項政策,現在回顧起來相對成功,其中2015年處理台南登革熱疫情就是一例。
毛治國表示,2015年台南登革熱通報人數持續增加,當時出身台南的立委陳淑慧,一度責怪中央為何不出手協助,當時中央考量登革熱疫情,尚未擴散到其他縣市,依據《傳染病防制法》環境清潔消毒等工作,屬於地方政府權責,後來通報病例增加到一天700人,累積病例達1萬人,他覺得中央該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