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獨特視角觀察悠久歷史、以「說故事」寫作方式蜚聲國際的中國近現代史權威史景遷,25日耶誕節當天因巴金森氏症併發症在康乃狄克州家中逝世,享壽85歲,他的《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太平天國》、《改變中國》、《康熙》、《天安門》、《胡若望的疑問》、《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婦人王氏之死》、《利瑪竇的記憶宮殿》、《曹寅與康熙》等著作都已成為史學經典。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生於英國薩里(Surrey)的書香門第,從劍橋大學克萊爾學院(Clare College, Cambridge)歷史學系畢業後,負笈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先後師從芮瑪麗(Mary C. Wright)與房兆楹,他的中文名字即為房兆楹所取,意為「景仰司馬遷」。史景遷的博士論文《曹寅與康熙》書寫康熙寵臣曹寅(《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祖父)的家族興衰,映照清朝政治、財經、社會等多元面向,不僅是史景遷一生學術著作的起點,也為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提供新面向。
1965年獲耶魯大學史學博士學位之後,史景遷一直留在母校教書,直到2008年退休,開設課程極受歡迎,學生動輒近千。史景遷2004至2005年間擔任美國歷史學會(AHA)主席,2009年應邀至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擔任「傅斯年講座」。他的夫人金安平生於臺灣臺南南,也是房兆楹的弟子,也在耶魯大學歷史系任教,專攻中國思想史。
史景遷最為人知的作品就是《追尋現代中國》,對史景遷而言,西方要了解中國,尤其是東西方何以在現代化上走向不同道路,必不能迴避從晚明至現代的中國是如何形成。本書上冊從明王朝傾寫滅寫至清朝帝制的終結,看明朝田賦制度如何影響清朝的民生;中冊以清帝國衰亡為起點,一路走過紛亂的民國,直至國共內戰;下冊從1949年國共分治及韓戰寫起,以新儒學在中國政界的復興收尾,展現70年來中國政治、經濟、外交的遞嬗。
歷史學家、中研院院士黃進興指出,史景遷文采斐然,敍事手法從個人傳記拓展出去,烘托時代的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特色,令其在眾多西方中國史家中脫穎而出,奠定中國史「敍事轉向」(narrative turn)典範,達致「文史合一」的境界。史景遷的作品經常入選《紐約時報》暢銷書,也讓他成為西方世界最受歡迎的中國史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