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四項公投都沒過,民進黨自認獲得大勝,因此也加速各類「自利議題」的推動,想把平時不敢作的事趁這時機做完。然而事與願違,近一週總預算逕付二讀與地制法修法推竹竹合併兩案,都在在野黨的團結抗爭與輿論的批判下,被迫暫緩,凸顯了民進黨「吃快弄破碗」的醜態,更引起了社會越來越多的警覺。
先從總預算徑付二讀談起,套用民眾黨記者會時的說法:「連戒嚴時代都沒這樣幹過」。眾所皆知,審預算是立法院法定的權力,而立法院八大常設委員會就各自分管部會,由各召委排案進行預算審查與刪減,亦已是每年年底都會進行的。透過這個程序,每個委員會各黨的委員得以提案刪減預算,替人民的納稅錢把關,這是選民與法律賦予立委的權力。
直接將總預算徑付二讀,無疑是打破民主監督的基本平衡。以去年(110年)年度總預算為例,一共刪減1.18%,共256億元,今年原先預計刪減的量,也差不多是這數字,逕付二讀,凡事直接表決的作法,以現今民進黨鴨霸的程度,豈會砍預算,那麼也就是人民要多支出200多億納稅錢出來,這公平嗎?正確嗎?
總預算案已經很荒謬了,地制法修法更荒謬。現行地制法第四條明定:「人口聚居達一百二十五萬人以上,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得設直轄市。」而民進黨籍新竹市長林智堅今年秋天突然開始力推的竹竹合併,人口並不及125萬,因此林智堅早早就開始喊修地制法,民進黨公投自認大勝後也馬上開始推,可謂舉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一句話,如果竹竹合併如此必要,那為何林智堅當了六年多新竹市長,才「突然發現新大陸」,提竹竹合併,趕著2022年底大選適用?為何2018年就不提?說穿了就是在2018年前,若把客家人口居多的新竹縣併入,林智堅恐怕選不上,所以就不在2018年大選前提這個餿點子。現在他在新竹市無法選第三任,卻又無地方去,才硬著頭皮想拼大新竹市市長,所以要以協助新竹科技產業發展為藉口,硬推合併。儘管27號晚上林智堅宣布不參選大新竹市長,但已然拋出「合併議題」試水溫幾個月,期間無論外界怎麼質疑,林一直不肯正面表態選還是不選。如今林智堅突拋棄選,任何一個政治頭腦正常的人,都看得出林智堅是被罵到不敢選了,而不是自始自終「大公無私」。
林智堅與民進黨主張竹竹合的理由,表面言之成理,實際上禁不起正常人的邏輯考驗。如果合併真是純粹為了公眾利益,真是要協助新竹科技產業,那新竹科技產業可不只在新竹市新竹縣發展啊,苗栗竹南也逐漸建立科技聚落啊!隨著臺灣科技業在全球地位越來越重要,新竹需要更大的腹地,又怎能不考慮把苗栗納入呢?且苗栗納入後,就超過125萬人了,不受地制法125萬人限制了。
當年地制法立法之所以有125萬人的硬性規定,其原因說穿了就是「人太少的地方,對國家的重要性必然有限,不需要直轄」,既是如此,現在新竹縣市加起來才100萬出頭,連我國總人口的5%都不到,重要性夠嗎?腹地夠嗎?都是大問題。
當然,這些是民進黨完全不敢提的。苗栗長期藍大於綠,納入苗栗後,民進黨就更選不上了,於是也就無需要合併了。民進黨只會拿新竹縣市民眾支持合併多於反對合併的民調說嘴,要在野黨退讓。姑且不論民調真假,哪怕是真的好了,民調真這麼重要,那民進黨還開放萊豬幹嘛?萊豬公投還公開與人民對幹幹嘛?
藉口越找越多,只是越被看破手腳而已。
*作者為網路媒體工作者,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