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碳是行動,不是口號
《氣候變遷政治學》作者紀登斯(A. Giddens)說:「人類活動造成氣候變遷是科學界形成的高度共識……人類無法推卸責任,我們應該從個人日常生活做起。比如:不要開休旅車,少開車多走路、多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做好垃圾分類,從個人節能減碳的行為做起。」所以個人、團體要改變日常中的生活習慣,調整行動以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我們現在在教室內吹著冷氣固然舒爽可喜,但是在可見的將來,仍是同一批人承受大環境的反撲與浩劫,從「綠色和平」以美國中央氣候研究組織Climate Central模型,模擬出「2050臺灣新海線」,若2050年不積極減碳情境下,不只臺灣的海平面上升與暴潮衝擊,雙北、宜蘭地區受水淹的範圍更是怵目驚心。我們沒有任何人願意這樣的情況發生,但是它就是用我們無法想像的速度在發生!個人、團體、政府的反思和作為實在太少,尤其政府對民眾、企業節能減碳的行動規範,又顯得誇口而漫不經心!
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糧荒等氣候變遷的問題已是不可逆、禍延子孫的環境浩劫,節能減碳的生活是每個人責無旁貸的必盡事宜,尤其要從小做起,養成習慣,才能內化到生活中其他事項,這是最基本的環保態度。「班班有冷氣」既不節能也不減碳,也未見相關配套措施說明,難怪蔡總統說臺灣要積極部署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只是「可能」的路徑!
政策有教育意涵及存在帶頭作用
政策本身具有教育社會大眾的意涵,「班班有冷氣」可能誤導學童、甚至一般大眾認為:「綠能可以無節制使用」、「不用太珍惜綠能財、綠能公共財」、「付費就有汙染權」的錯誤認知及態度,面對著危害國土的環保危機,政策可以不可以具體、審慎,以正確教育、正確認知、正確落實,才能如紀登斯所說「形構一種對地球有責任感和友善的生活方式,那不是個人行為的生活方式,也不只是流於街頭社會運動的集體作為,而是普及世界的生活態度、生活習慣,利基於政府、市場、公民社會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最後,再借用紀登斯的一句話作為本文最後警語,「在氣候變遷上『政府』應該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我們政府打上了一個美美的高空煙火,也確實收到短暫豔麗火花的吸睛效果,卻無法引領人民往正確的知與行方向。不只班班有冷氣,政府需要做出更多更有利臺灣環境保護的具體作為。而我們一般大眾在此時刻,萬不該以為「苦不能苦孩子,外面多熱沒關係」,務必深思政策背後帶來的切身影響,因為將來受嚴峻氣候傷害最深的,還是這群主人翁。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