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科技與資訊傳播的技術進步神速,總讓人難以跟上其腳步。許多未來世界的模擬景象看似遙遠,但卻又似乎即將到來。社群媒體「臉書」(Facebook)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在「Facebook Connect 2021」大會上,正式宣布Facebook「更名」事宜,將公司改名為「Meta」,並計畫在未來5年於歐盟境內雇用1萬人來建立「Metaverse」,霎時間對於「Metaverse」這個令人感到陌生又好奇的新名詞,非但無法清楚理解其內涵,就連基本的定義、適當的中文名詞都仍在摸索,即便對岸的學者、資訊界將它翻譯為「元宇宙」,卻仍有待商榷。但可預見的是,「Metaverse」對未來世界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對於科技發展與教育取向更是有重大的影響。
「Metaverse」,是meta和universe的組合,目前有著多樣化的名稱;後設宇宙、形上宇宙、元界、超感空間、虛擬空間等,它被用來描述一個在未來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或被認定為是與現實環境平行存在的線上三維虛擬空間。在這三維虛擬空間之中,人們可以從事許多社交活動、學習進修、娛樂消遣、商業行為與旅遊冒險等等。甚至還宣稱,許多在現實世界中不容易達成的個人願望,在Metaverse中都可實現,例如高空跳傘、太空旅遊、攀登喜馬拉雅山等。
如此誘人的未來世界,即便它是虛擬的,必然會引起大家的好奇與嚮往,但具體來說,目前卻又無法明確界定與清楚的定義Metaverse到底是什麼?因此,我們覺得政府、教育單位應該及早了解,及早告訴我們「什麼是Metaverse」以因應未來的快速變化。
據報導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在今年新的學期即推出特別有元宇宙「感覺」的課程,主題為「虛擬人物」。學生可在宿舍或世界任何地方戴上VR頭顯,遠端上課。最多可有近300名學生同時現身於同一個虛擬課堂。這些「課堂」可能是在博物館、火山口、海底世界或實驗室,學生們可以通過沉浸式的體驗,在一個虛擬的空間中互動、討論與學習。類似這樣的教學與學習模式,將會隨著元宇宙概念的發酵,越來越普及化,而教育的型態也將隨之改變,我們的教育主管機關應該慎重看待、多加關注才是。
「Metaverse」一詞最早見於尼爾‧史蒂芬森(Neal Town Stephenson)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小說內容描繪了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龐大虛擬世界——「元界」,在這虛擬的共享空間之中,它透過「擴增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或「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等配戴裝置,就能打破了虛擬世界、真實世界與網際網路的藩籬,且可以用虛構的身分進入Metaverse的虛擬世界。在現實世界中生活的人,在「Metaverse」中都可以擁有一個虛擬分身,人們通過數位化來控制這個虛擬分身,在虛擬世界中創造自己的想像,進行各式各樣的活動,或與他人相互競爭,以提高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