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國民教育經驗的讀者應該都對國語文競賽有印象,通常校內會先有競賽選拔參賽代表,並且逐級參加比賽,若能得到全國競賽名次,通常學校都還會在醒目處貼出紅榜。而這些能得到獎項的學生可說是各縣市精心培養的比賽型選手,除了在校內有專責的老師培訓,在縣市級比賽中獲獎後,還會有進一步的集訓。面對這個競賽,諸多縣市摩拳擦掌,勢必年年得到總成績第一的榮譽。於此同時,原先為了推動所有人提升國語文競賽的目標,似乎就模糊了。過去,多數人這個政府依照現行《全國語文競賽舉辦原則》年年辦理的大型競賽,似乎不夠關心。
首先是關於比賽的評判標準。在每屆大會競賽前都有評判標準,但並沒有提供樣例,也就是並不知道這樣的評判標準中,哪一種表現比較符合評判標準應該得到高分,而哪些又不符合評判標準。以朗讀比賽為例,或許大家可以在影音平台上找到得獎的影片,來得到「好的朗讀」經驗。但仔細一聽得獎的朗讀,不知又有多少人能夠欣賞這樣的朗讀?或者比賽得獎作品就該曲高和寡?若是後者,又怎麼期待這樣的比賽能夠指向競賽的目標:「培養國人本國語文能力及學習興趣」?從競賽作為一種學習經驗的角度來看,毋寧是指出語文競賽的經驗並不朝著養成多數人學習興趣發展,甚至與多數人需要養成的說話習慣有別。
接著這樣的國語文競賽應該反映政策希望的國語文發展方向,也就是得獎的作品應該是整體國語文優美表達的樣例。以演講為例,影音平臺上也有相應的得獎影片,而所呈現的問題,也是類似朗讀比賽所遇上的。如果語言表達能力是未來溝通的重要基礎,那所有的讀者都應該看完影片之後,問問自己,這樣的溝通能力,你是否滿意?如果我們心裡都有一個比較接受的表達方式,那麼,語文競賽是否應該協助學生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就值得進一步討論。並且應該期待語文教育與語文競賽朝著這個方向來努力,以便建立學生更好的表達經驗與能力。
另外,這些競賽的成績,在將來學習歷程作為升學的學習表現呈現,而帶隊老師及相關行政人員也都能因此獲得程度不同的獎勵。然而這樣的競賽有了誘因,也使得比賽公平性格外重要,過去語文競賽曾經產生的爭議,促使了比賽規定的修訂,分縣市派出代表的競賽,是否真正能夠選出優秀的選手?或者選手是否也會因為不同縣市競爭的激烈程度不同,而選擇不同的設籍地點?而這樣功利的選擇是否真能「培養國人本國語文能力及學習興趣」?若再進一步的討論,舉凡書法的字體應該是顏體還是歐體?音樂競賽應該朝著什麼樣的演奏風格?美術的各類別應當呈現怎樣的畫風?雖不在本文的討論中,但都值得大家關心。舉國語文競賽作為優先討論的問題,除了是因為國語文仍舊是目前國民教育的部定課程之外,也作為目前唯一的官方語言,因而好的國語文表達能力正是國家應該戮力經營的。當國語文競賽都面臨這種種問題,那麼其他競賽恐怕也有諸多值得進一步討論的窠臼。
回到競賽的經費問題來看,根據疫情前108年度的決算書呈現,這個比賽教育部共計編列1,572萬元,可見教育部對於這樣的競賽的重視。而這筆預算是否能夠真正的反應出國語文應該發展的方向呢?值得所有讀者一起思考。如果我們有經費可以用來建立學生對語言的興趣,那麼辦理這樣的大型競賽究竟對誰有利?給了哪些人機會?以及,這樣的語文表現,是「資優」需要加以發揚嗎?
最後,回到問題,誰需要這樣的國語文競賽?是比賽的競賽員?評判老師?還是社會大眾?當政府編列了這樣的預算,我們是否應該關心,這些經費是否能夠「培養國人本國語文能力及學習興趣」?國家語言法施行之後,以及政府目前大力推動的雙語國家政策之下,我們期待怎樣的語文教育呢?如果你也不是很能欣賞國語文競賽的得獎表現,希望你也花點時間關心一下每年都會舉行的國語文競賽。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