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早逝!在短短36歲的生命裡留下47件令人讚嘆的雕塑作品,它就是台灣第一位雕塑家黃土水先生。
自1920年代開始雕塑家黃土水先生數次入選帝國美展吹起了台灣雕塑藝術的號角,也是台灣入選日本帝國美展的第一人,更是台灣第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此刻正在北師美術館展出的「甘露水」裸體女性雕塑,塵封半個世紀出土呈現在國人眼前 ,其意義自然也就不可小覷。
它不但喚起的是雕塑藝術在人文美學思想上重新思考的意義,到底雕塑藝術的具象是否可能也寓意抽象的意義?世人又該以什麼眼光看待裸體雕塑作品?甚至也在某種程度上昭告台灣的民眾,雕塑藝術亙古不變地記錄了人類社會文化哲思與演變的重要意義。
自幼在台北祖師廟後街成長的黃土水,每天看著寺廟雕刻師傅雕刻佛像,耳濡目染之下,在就讀國民學校時畢業交出一尊李鐵拐木雕像,造型完全有別於寺廟佛像的雕刻,他雕刻的李鐵拐翹起一腳靈活生動的型態,木刻紋路也極為細膩,引起老師的驚嘆,遂推薦其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就讀,於是黃土水開始接受學校裏的日本寺廟雕刻老師的教導,同時學習西方的雕塑藝術,這些背景不難在甘露水這件作品上看到融合的影子。
甘露水是一位裸體女性站立在蛤蜊中的大理石雕塑作品,在日據時代1919年創作,1921年入選日本帝展,(是其繼山童吹笛後第二度入選帝展,)雕像幾乎跟真人比例一樣大,是以真人比例雕塑的年輕女性裸體作品,挽起的頭髮呈現出美麗柔順的線條,輕閉雙眼寧靜的臉龐仰望天空,有種祈禱無瑕的感覺,雖是大理石雕刻,卻能在石塊上完美呈現出肌肉理路與光滑柔和的肌膚感,其柔美的女性姿態皆完全展示雕塑家對身體結構比例解構功力。造型方面不禁令人想起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著名畫家波提切利的一幅維納斯的誕生圖,微風吹動一頭長髮遮住重要部位的美麗女神維納斯站立在扇形貝殼上,而甘露水則是年輕裸女站立在打開的蛤蜊中,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實「甘露水」這個名詞對於佛、道信眾而言並不陌生,與觀世音菩薩有關,甘露水是觀世音菩薩淨瓶中的水,觀音以楊柳沾一滴水普潤眾生。黃土水自幼生長在廟宇附近,想來對佛教已根深蒂固,他捨棄東方慣用的雕刻材料木頭,選用了西方雕塑熟悉的材料大理石,呈現的卻是台灣民眾所孰悉的甘露水,較之於波提切利形而上的維納斯,甘露水對台灣而言顯得更親近更深化人心。此雕像呈現誕生在海洋的蛤蜊中,被稱為台灣版維納斯,結合中西藝術材料與創作思想的作品,充分放大了黃土水作品的藝術內蘊。
此外在整體的藝術表現上,甘露水雕塑作品的女性雕像腳邊有三顆蛤蜊,雕像左腳邊兩顆,右腳邊一顆,左右各有一顆呈現吐沙狀,生動地伸出蛤肉,由此可見黃土水欲表現在海水中剛新生的蛤蜊女神,以蛤蜊吐沙狀讓整體雕塑作品有了生命的動態感與意涵,意味新生的純潔、新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