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蓬勃發展,帶動金融服務創新,觀摩全球監理沙盒內的新創業者之技術與業務內容,能夠幫助我們了解金融科技的重要趨勢。
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為金融服務帶來新樣貌、新體驗以及新商業模式,然而業者在創新金融服務時,可能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包括不能確定創新的金融服務是否符合現行法規要求,因而造成在法令遵循的風險與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政府在鼓勵金融科技創新之際,亦須考量業者可能面對現行法規的阻礙或困難。
基於上述背景,金融監理沙盒的觀念與政策應運而起,意旨在一個風險規模可控管的環境下,金融業者、新創業者可以在沙盒中測試創新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並享有暫時法規豁免以及監管者的指導。根據世界銀行資料,截至2020年11月為止,全球已經有57個司法管轄地區,建立了超過70個監理沙盒,台灣亦已經透過立法成為全球第1個以專法來推動監理沙盒。監理沙盒已是監管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發展的重要議題。
數位身分認證 英國監理機構最感興趣
英國是第1個提出監理沙盒的國家,也是全球重要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更是聚集英國境內與境外許多新創團隊,積極想要進入沙盒試點的夢想之地。英國的沙盒實驗以一輪一輪進行,每一輪幾乎吸引近百家新創業者與金融機構申請,再經過英國監理單位基於樂意見到的實驗領域挑選得以進駐沙盒。
根據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於2021年6月公布的資料,沙盒實驗至今已經進行到第7輪,此階段共計有58家申請,7家合格進入沙盒。在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病的背景下,英國監理單位表明有興趣看到來自於以下領域的更多創新和測試,包括:檢測詐欺和詐騙、支持弱勢消費者的財務彈性規劃,以及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管道。
數位身分認證是英國監理單位樂於見到的技術領域,包括基於機器學習所建立的數位身份,以及分散式帳本技術建立的去中心化數位身份平台,協助金融機構在執行認識客戶、客戶盡責審查和防制洗錢等監理要求時,必須的動態風險評估要求,以及降低與身份相關的交易成本,例如跨境匯款時所需的數位化認識客戶程序(eKYC),大流行病期間所需的遠端身分驗證等。
開放銀行 北歐地區應用成熟與廣泛
在北歐地區,開放銀行的應用盛行,金融業開放數據與第三方業者共享,共同為消費者帶來創新服務,其中之一就是具有相當高普及率的數位身分應用。著名案例為比利時的itsme(中文譯成就是我)專案,是由比利時4大銀行和3大電信運營商共同成立,並獲得政府投資參與20%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