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兩岸合拍片還會有台灣味嗎?

2018-03-21 18:00

? 人氣

未來台灣影劇恐沒國歌沒國旗,台詞聽不到民主自由

未來台灣影劇恐沒國歌沒國旗,台詞聽不到民主自由

二○一二年,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剛喊出中國夢,中國就正式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總票房高達八○一億元新台幣(下同),僅次於美國。三年後,中國電影票房三倍成長,收入達二二五八億元,二十六倍於台灣;這一年中國電影產業出口總額也超過一四○億元,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英國。種種指標揭示中國夢工廠起飛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要看台灣A咖明星,請轉對岸頻道

「我可以有熱情,但是我沒辦法有長久的熱情。」這是台灣許多影視音工作人員最真實的心聲。台灣國產影視作品產量不多、規模不大,資源分配僧多粥少,演藝工作者只好紛紛西進、南向;尤其鄰近的中國電影視產業雄起,又與台灣具有同樣語言、相似文化,自然成為首選。

今年中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央視春晚)上,可以看到亞洲天王周杰倫師徒、偶像男星言承旭等人;台灣女子團體S.H.E.也在浙江衛視跨年與春晚接連開唱。此外,台灣演員劉以豪、張書豪、侯彥西、程予希、簡嫚書及施名帥等人出演《台灣往事》,正在浙江衛視熱播,罕見撐起中國一線衛視的開春戲劇。

台灣一線歌手、演員赴中演出已不是新聞,要看台灣的A咖明星,似乎只能守在中國的電視台或網路視頻前。儘管台灣人參與中國影視節目製作有員額限制,但許多台灣演藝人員早已在十三億人舞台上占得一席位置。

台灣一線歌手赴中演出,或擔任音樂性節目評審已是常態。(郭晉瑋攝)
台灣一線歌手赴中演出,或擔任音樂性節目評審已是常態。(郭晉瑋攝)

中國廣電總局規定,合拍片中主創人員,如導演、製片人及攝影等,境外者不能超過三分之一,台港澳人員不能超過五人,一人一年不能拍攝超過兩部,比例十分嚴格。國台辦公布惠台三十一條政策中,有八項與文化影視產業相關,兩項涉及人員開放,包括放寬兩岸合拍電影、電視劇主創人員比例,但具體放寬比例尚未公布;另外台灣人參與中國影視節目製作,可不受數量限制。

政大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李政亮指出,中國頒布三十一條惠台措施,用意是跳過需兩岸協商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直接吸引台灣文化人才前往。中國市場紅利與待遇成為一股拉力,而尚未發展出文化識別度的台灣影視產業,也將人才往外推。李政亮表示,台灣商業、類型電影不夠成熟,藝術電影又有疏離感;反觀中國商業電影慢慢成形,尤其以青春、推理題材最受歡迎。業界的確有人欲藉著這一波開放政策到中國學習。

合拍片沒台灣題材,有兩岸一家親

對於藝人及電影、電視工作者西進,政府抱持鼓勵態度,但更重視創作者的表意自由是否受到尊重。文化部長鄭麗君接受《新新聞》專訪時提醒,中國政府近兩年持續深化審批制度,從內容題材穿透到個人思想審查,反而使商業合作存在更大風險,若沒通過政治審查,則可能因此下架。

中國二○一三年頒布《關於加強海峽兩岸電影合作管理的現行辦法》規定,兩岸合拍片題材必須與兩岸相關。去年三月,中國實施《電影產業促進法》則規定:「不得與從事損害我國國家尊嚴、榮譽和利益,危害社會穩定,傷害民族感情等活動的境外組織合作,也不得聘用有上述行為的個人參加電影攝製」;九月更發出《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當中也明文對戲劇節目做思想審查。鄭麗君質疑,有台灣題材的「兩岸」,中國會接受嗎?

李政亮指出,合拍片的確有佳作,但容易陷入「兩岸一家親」的框架。一九四九年是一道重要的政治年輪,從此在兩岸劃出政治分野,形塑不同史觀。目前兩岸合拍片經常出現老兵或其後代返鄉探親,營造回到「祖國」的溫馨氣氛;但對台灣來說,卻失去歷史多樣性的視野。他評估惠台三十一條政策是短多長空,如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可能會偏離台灣本地觀眾。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佳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