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上周報導一則「中天裁員上百人!多位中階主管掰掰」,表示蘋果記者收到民眾爆料,指出中天已經裁員上百位員工,記者為了求證爆料內容是否屬實,初步用電話查證旺中媒體集團副總裁邱佳瑜未果,進一步求證另一位不具名的中天高層,對方僅用曖昧不明的語句回應,並未直接證實內容真實性。該報導發表後,中天立即發布正式聲明稿駁斥此報導不實,僅資遣10人而非報導上百人,更在報導中譴責蘋果日報記者未查證就報導這則「假新聞」。
筆者端看蘋果日報內容認為,第一,蘋果日報記者在報導過程中,的確透過詢問中天高層,執行爆料內容查證工作,來確認民眾爆料的真實性。第二,蘋果日報記者查證過程,僅是單方面詢問中天一方之詞,卻沒有再進一步詢問其他相關單位來查證,如台北市勞動局,在查證工作方面確實不周全。第三,報導內容提到中天「裁員百名員工」話語是引述民眾爆料之內容,並非記者查證後的資料,但編輯利用民眾爆料內容來下標,容易誤導閱聽人。
然而,筆者認為,此報導僅是一則記者查證不實而導致結果錯誤的「錯誤報導(misinformation)」,並非是中天、中時指控的「假新聞(fake news)」。因為目前傳播學界雖然對「假新聞」定義眾說紛紜,但中心定義都是「假造或捏造」報導(如美國梅里馬克大學傳播學院的助理教授Melissa Zimdars、衛報、英國媒體素養學者David Buckingham等)。事實上,該報導來自民眾爆料,記者也查證確實有裁員情況,並非記者憑空捏造,而且記者在內文也未假造裁員名單與數量,不符合假新聞定義。
假新聞成為媒體相互攻擊武器
從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至今,「假新聞」不斷出現在新聞報導、公眾人數的話語中。現任美國總統川普喊著「假新聞」,來還擊對他報導不利的媒體,部分國家制定法規,以打擊假新聞之名行言論箝制之實,不讓假新聞影響國家安全和政權穩定,如馬來西亞。台灣方面,媒體、公眾人物也開始把「假新聞」作為回應不利報導的攻擊武器。
「新聞」最重要的價值是「真實性」,更是新聞媒體機構最重要的命脈,一旦新聞報導不斷被指責成假新聞,很快地失去閱聽者的信任。更嚴重地情況下,一方面,媒體利用「假新聞」互相攻擊,不僅新聞媒體失去閱聽者信任,破壞了台灣新聞媒體的環境,越來越少閱聽眾願意觀看新聞媒體,而造成收視率下降。另一方面,「假新聞」的攻擊,讓長期在新聞界努力追求真相報導的新聞工作者們造成了傷害,也對於有熱忱進入新聞工作的後進學子們也開始卻步。
除此之外,媒體互相攻擊之下,也可能促成了真正「假新聞」滋長,朝向另一個極端。人們可能不再信任正規的新聞媒體,而轉向直接去接觸非新聞媒體機構資訊,包括內容農場、不知名的網路媒體、社群媒體中的社團(如爆料公社),以及單一公眾人物粉絲頁等消息來源的資訊。
因此,為了取回閱聽眾對台灣新聞媒體的信任,媒體不應該再濫用「假新聞」一詞,而應該正確使用「錯誤報導」或是「不實報導」來批評。另外,新聞媒體應該需建立一套事實查核的流程機制,減少報導錯誤的情況。否則,「假新聞」傷害不只是台灣長期爭取的新聞自由的價值,更是傷害了民主機制的成長。
*作者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專案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