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登山專文:半生情誼—吳景超‧龔業雅‧梁實秋

2022-01-20 06:20

? 人氣

1948年1月24日,吳景超去拜訪胡適,說要辦一個刊物,由錢昌照出錢,吳半農主編,劉大中負責經濟,錢端升負責政治,蕭乾負責文藝,而他自己則負責社會,此刊物就是《新路》周刊。它於1948年5月15日創刊於北平,但在同年12月18日就停刊,共出刊2卷6期(計30期)。《新路》是「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會」的機關刊物,作者群陣容堅強,網羅不少華北學術界領袖,如吳景超、潘光旦、劉大中、蔣碩傑、樓邦彥、邵循正、邢慕寰、周炳琳、蕭乾、汪曾祺、楊振聲等碩學鴻儒。除了《新路》周刊外,我利用中研院的「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上海圖書館製作)去尋找,在上百篇的文章中找出二十篇重要而具代表性的文章,它們分別發表於《獨立評論》、《獨立時論》、《新經濟》、《新路》周刊等,而編成《吳景超的社會觀察》一書。我兩度到中研院去蒐集這些文章,最後一次去的時間記得是2021年5月7日,而吳景超恰恰在1968年5月7日去世的,冥冥之中,似有因緣。而就在文稿蒐集完成後的一週後,新冠疫情爆發。緊接著中研院圖書館禁止院外人士進館,幸好文稿已經蒐集完成,否則將不知會延宕到何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作者為吳景超新編的兩本著作《吳景超日記:劫後災黎》和《吳景超的社會觀察》(新銳文創)。
作者為吳景超新編的兩本著作《吳景超日記:劫後災黎》和《吳景超的社會觀察》(新銳文創)。

吳景超的著作,是中國都市社會學的發軔;他提出的「區域經濟」、中國工業現代化的理論,他對中國社會階級的理解,對於中國農村土地、租佃及人口問題的判斷與解釋,影響至今。尤其在《新路》周刊中有多篇文章是吳景超寫完之後,先發給劉大中、蔣碩傑這些經濟學者看過,然後每人再發表意見討論(討論內容亦刊登),最後吳景超就這些相同或相異的意見,做總答覆。「疑義相與析」,創下最佳的典範。1948年10月下旬,胡適曾向翁文灝、蔣介石推薦吳景超、蔣碩傑、劉大中。三人中,劉大中和蔣碩傑後來都來到台灣,在台灣的土地改革及稅制改革中發揮了很大作用,蔣碩傑還曾被提名角逐諾貝爾經濟學獎。

中國社科院學者呂文浩說:「在中國第一代社會學家裡,吳景超治學方法的特點是非常鮮明的,他善於而且勤於搜集當時世界各國尤其是工業化各國的社會統計資料,並以此為依據觀察當時中國社會的問題,提出一些前瞻性的論斷。正因為他的這一特點,他對當時中國社會問題的判斷,思想往往比較敏銳而新穎。」謝泳對吳景超評價很高,他說:「凡論述某一問題,視野都很開闊,他總是要把眼光放在全世界範圍來觀察,他引述的理論和數據都是當時最新的,他涉獵之廣泛,學術格局之宏闊,在同時代的學者當中,是不多見的。」

通觀吳景超所寫的文章,他其實給中國現代化之路提供了願景。而這些前瞻性論點至今依然適用於當今的社會。2021年是吳景超誕辰120週年,我們將以這兩本小書,來緬懷這第一代的社會學家,希望他不再被世人所遺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