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北京的代價》這個國家幾乎從中國市場消失!但它的下一步仍是:堅持立場

2022-01-22 10:10

? 人氣

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外長蘭茲貝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AP)

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外長蘭茲貝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AP)

在遭受中國連環打擊報復後,立陶宛外交部長20日表示,已經向總統提交「緩解與中國關係」的計畫,這其中並不包含「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改名」。

「不要惹怒我。」──中國正向立陶宛傳達這樣的信息。立陶宛,一個擁有280萬人口的波羅的海小國,由於批准境內開設「台灣」代表處、宣布不派政府官員參加北京冬奧開幕,而遭到北京一系列嚴厲的懲罰與報復,包括貿易禁運和外交關係降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國的行為已經出現負面影響。立陶宛有不少出口產品是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像是家具、服飾、汽車零件,然而數百個裝滿貨物和零件的貨櫃,在抵達中國之後處於閒置狀態。中國海關拒絕清關或轉運諸如深色蘭姆酒等立陶宛產品,還威脅與立陶宛有貿易往來的跨國企業,其中德國汽車產業受到最大的衝擊。

德國製造商「大陸集團」被要求禁止使用立陶宛的零件和產品,否則中國將停止該企業在境內市場銷售或取得供應。這連帶影響到寶馬(BMW)和福斯汽車(Volkswagen)等汽車大廠的供應鏈。中國歐盟商會(EU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指出:「立陶宛已成為中國的禁區,歐洲公司不能將立陶宛註冊為原產國。」

南華早報》21日報導,中國海關公布了貿易貨量數據,讓世人見證了中國「非官方」抵制的規模──去年12月從立陶宛到中國的出貨量,比2020年同期下降91.4%;雖然北京當局始終否認官方下令貿易禁運,但有中方官員向歐盟消息人士指稱,中國企業不會向「攻擊中國主權」的國家購買商品。

中國戰狼外交橫行,東歐小國立陶宛是最新受害者,圖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AP)
中國戰狼外交橫行,東歐小國立陶宛是最新受害者,圖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AP)

一份由立陶宛政府委托私人公司在12月10日至18日進行的民調公開,顯示僅13%的立陶宛國民支持政府對中國採取強硬政策;有將近60%的人消極看待其政府選擇強化對台關係的作法。這連帶影響了立陶宛政府的立場,立陶宛總統諾賽達(Gitanas Nauseda)4日稱,立陶宛政府決定讓台灣以「台灣」名義開設駐立陶宛代表處是個「錯誤」。

關於中國的行動讓立陶宛付出了多少代價,立陶宛外交部長蘭茲貝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上周向《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表示:「至少數千萬歐元的損失,我們正在幫助這些公司將貨物運出中國。政府的壓力也很大,最大的問題是中國的行為升級了,針對歐洲和德國的公司。」

那麼,立陶宛會退縮嗎?《路透》(Reuters)21日分析指出,到目前為止,立陶宛沒有退縮的跡象。諾賽達總統本周與企業代表面前時,表示應由布魯塞爾當局統一尋找解決方案。一位匿名立陶宛官員向《路透》透露,有些歐盟官員也敦促立陶宛妥協。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