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道教人士和佛教徒而言,無就是世界的起源。就太極圖,在左上角的那一個四方形就可以等同於無。
對接受猶太教的男女老少、回教徒等等而言,就太極圖,左上角的那一個四方形就可以等同於上帝。
整個太極圖也可以等同於如來佛的手掌。世界上所有的東西可以納入如來佛的手掌。就像孫悟空,你我他是跳脫不了太極圖的。1000萬年以後(或者之前)也是一樣的。
B 說:我認為只用一個字是有欠缺的⋯⋯我回應他說當我們研究社會科學時要先交代清楚本體論(ontology)和認識論(epistemology)。
簡單的說,ontology 就是 the study of Being,例如是否有上帝、外星人、鬼、機器人等等?當亞當(Adam)和夏娃(Eve)出現時,他們肯定沒有想像過機器人。幾十年前,人類才開始使用機器人。多少機器人能夠儲存世界上所有的東西?做得到嗎?當人類100%的消失了,機器人還能夠運作嗎?多久?外星人是否在使用太極圖或者會運用機器人?他們有上帝嗎?
不要以為說我們不必探討那一些問題。某一個機器人也許有一天可以變成一個領導,由它指揮(一部分的)人類在一個可大可小的地方。此外,有一些人是會被鬼嚇到的。當這一些人做決策時,他們是否會被鬼影響?
把認識論加以簡化的結果就是有效性(validity)與限制性(limitation) 。如果有上帝,信徒就要拿出佐證,不能夠只講信仰(faith)。緊接著,社會科學研究者就要在那個大前提之下進行研究。問題就來了,萬一沒有上帝而只有無呢?如果大前提是邏輯不通,你/妳的研究成果會合乎邏輯嗎?然而,太極圖可以擁抱上帝,把祂等同於左上角的那一個形狀。這就是弔詭之處。
各位讀者,近一、二十年以來,我對社會科學之研究是打小問號、中問號和大問號的。要先掌握社會科學的基本東西才能夠思考、收集資料、和別人討論與辯論、撰寫和進一步地拆穿它。
重申:我們要感謝那一位五代、宋朝初的人,非常可能就是他先融會貫通了伏羲、周文王、老子、孔子、孟子等等的學說為上面所呈現出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太極圖。如果活在這個或者上個世紀,非常用功、用心的陳肯定可以獲得諾貝爾和唐獎。由美國本土所發展出來的博弈理論(game theory,或譯賽局理論)只能夠描述、解釋和推論理性(rational)的議題、現象和發展。
當然,我也要感謝我的2位同學,沒有他們的腦力激盪就沒有本文的出版。
總之,撰寫這一篇文章讓我首次深刻地發現和體會到說「無」之關心與注意或者研究已經過時了。
*作者為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