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潭三接貢獻微不足道
公投前,經濟部長宣稱每年要用電成長2.5%。政府高層也信誓旦旦死守2025年20%再生能源、50%天然氣、30%燃煤比例。
而公投後,演技比阿匹婆還自然的經濟部長加碼演出,若無其事地棄守2025年的再生能源20%目標,改為15% 。可惜公投前熱情守護2025能源目標的愛國志士們,陸續人間蒸發。而部長拋出的2025年3175 億度用電量,其實相當於2020-2025每年3%以上用電成長,而非公投前說的2.5%。
按每年3%的用電成長,即使2030年奇蹟達成30%再生能源、50%天然氣、20%燃煤,則2030年發電廠的碳排放為1億3300萬公噸,高於2020年的1億2000萬公噸。(本文根據「電價費率審議會公開會議資料」,採用燃煤一度電產生碳排0.832公斤,天然氣一度電產生碳排0.398公斤。另本文把再生能源視為零碳排,歷史數據則採用政府資料)。
以環保署公聽會簡報推算,政府預定2030年全國總碳排為2.35億噸,而發電廠已經佔去如上述1.33億噸。換句話說,在2030年,發電廠以外各部門所擁有的碳排放額度(不含用電因素)只剩下2.35-1.33= 1.02億噸。
因此,2030年即使達成30%再生能源、50%天然氣、20%燃煤,發電廠以外的其他部門,跟2020年相比,2030年要負責減碳1.69-1.02= 約6700萬公噸(不含森林、綠地減碳貢獻)。而讓諸多愛國人士悲憤委屈,不惜花費納稅人1300億元,破壞海洋生態的大潭三接,其每年減碳的貢獻(8、9號機)只有約595萬公噸(用137億度燃煤減去137億度天然氣碳排)。
二、官員不說的碳排真相
溫管法六大部門,碳排放佔五成的製造部門,民進黨政府只設定2005-2025年減碳0.22%(2005為基準年)。製造部門碳排放,從2005年1億4430萬噸減為2025年1億4400萬噸。
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我國森林、土地、綠地等貢獻的減碳效果,30年來持續降低,現為每年貢獻減碳2100萬公噸。而藍白綠三黨正樂此不疲,在全國四處徵收開發,剷除更多農地、綠地,以及違章工廠就地合法(頂番婆水五金特定區)。按此開發趨勢,可以預見未來森林、土地貢獻的減碳效果將繼續減少。而森林、土地所損失的減碳貢獻,等於是轉移給其他部門承擔,但政府至今避而不談此轉移效應。
三、可能的發展路線
綜上,民進黨的減碳政策淪落為畫餅充飢,而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放任土地開發與製造部門無止盡用電成長。以下為三條可能發展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