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政府採購不應以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來估算成本, 並減少CCO嗎?

2018-04-01 05:30

? 人氣

「BIM技術在台灣已經在營建產業已有陸續推廣的跡象,也有部分研究及實務上之運用,但還不夠普及,所以尚有部分技術及驗證未盡完備。」(示意圖,取自內政部)

「BIM技術在台灣已經在營建產業已有陸續推廣的跡象,也有部分研究及實務上之運用,但還不夠普及,所以尚有部分技術及驗證未盡完備。」(示意圖,取自內政部)

目前國內營建產業對於工程數量的計算方法,主要是透過2D平面圖及工程界人員的經驗法則,逐步進行圖面計算,是較為「粗估」及「概算」的方法。雖然此方法實行已久,但只憑經驗難免會有誤差,而且人力計算需考慮到人的倦怠,計算時很可能發生錯誤。由於現在營建產業經常設計出另類的建物,以及數位化時代工程界崛起之技術眾多,再加上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以下簡稱BIM)技術上的突破,它從模型中提取數量變得相對容易,當設計變更時也能修改模型,能快速輸出數量,自動化程度提高,可以減少許多錯誤,因此BIM便開始於工程界盛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近年來,公共工程越趨複雜,工程成本也逐漸增加,些微的數量計算錯誤,都可能導致工程投標的錯誤估算,也會使承包商在工程開始施作後,才發現與當初評估狀況有落差,甚至導致虧損。若業主希望提升工程品質。有可能採用採購法之最有利標,這時候業主就希望在有限成本中,達到符合規畫之最好的工程品質,為此,投標廠商就需要於投標階段將工程成本做精確的估算。

依據建築工程估價的基本定義:「依建築生命週期各階段估價不同需求差異,透過適當且有效之分析技術,嘗試評估該階段工程可能的工程費用,可以作為工程推動過程成本控制之依據。」所以,工程估價不但可以事先計算承包商是否可以賺錢,也可掌握整個工程進度,依照金額花費多寡來簡易了解目前施工進度。因此,工程估價在營建產業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一、BIM用於工程估價現況

美國史丹福大學Salman Azhar教授曾針對32件重大工程專案進行調查,指出這些工程採用BIM技術後有達成以下效益:消除40%的預算外之變更、工程估價準確度誤差小於3% 、估價時間減少80% 、碰撞檢查減少費用達合約價格的10%、工程專案完成時間減少7%。

BIM模型可以置入工程所有屬性資訊,該軟體所輸出的工程報表能涵蓋模型所有元件的屬性資訊,方便使用者針對相關元件進行檢核及分析。例如:模板、鋼筋、混凝土、油漆、門窗等,是屬於直接工程成本的工程項目,可以以面積、體積等幾何資訊,或以一式計價方式來計算其工程量。因此,使用BIM建模,可以將這些作為計算數量依據的公式輸入模型中,便可以自動計算各類工程項目之總量。

至於工程預估費用中之其餘項目,則可利用直接工程成本的部分百分比估算,因模型中不具有實際的量體可供計算,若要計算其餘項目,必須先將直接工程成本於模型內部計算完成後,再輸出成報表與外部計算軟體結合計算,最後與直接工程成本相加,即為工程預估費用。因此,如以BIM模型為基礎,可以減少人工判讀2D施工圖的誤差,以及再提取數量的繁複過程,並可增加其精確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