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正理觀點:我對108課綱的看法及建議,兼論兩岸教科書的異同(一)─國文部份

2022-02-14 07:00

? 人氣

作者以數家高中及國中國文教科書為例,探討108課綱是否「去中國化」。示意圖。(資料照,柯承惠攝)

作者以數家高中及國中國文教科書為例,探討108課綱是否「去中國化」。示意圖。(資料照,柯承惠攝)

我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樣,都認為台灣越來越好,卻不得不承認內部仍存在某種認知上的歧異,令人擔憂又令人不解。究其原因,不勝枚舉,但我個人以為歸根結底只是在於是否認同台灣,以及是否認同中國,這兩個既分立而又相關的議題。108課綱問題是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爭論,而主要是針對歷史、國文課綱的修訂規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課綱問題是馬蜂窩?

對於108課綱有疑慮的人大多認為問題在於「去中國化」。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例子之一,是某大報及其新聞網同時刊登一位工商界知名人士的投書文章,標題是〈執政者無權簒改歷史〉,其中說,「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離年輕一代,已十分遥遠了。」、「新課綱出來了,完全去中。……」,又說「甚至連國文也大幅刪除古詩詞和文言文」。

另外,有某網路名人在和女兒及她的同學們說話時,發現這些國中生竟不知道誰是孫中山,因而感嘆,說:「去中國化的影響真的很大」。這番談話在網路上灌爆,有很多網民附和,但也有很多人發聲反對。

我業餘研究歷史,有一部份朋友因而問我的意見。但我承認自己對課綱所知不多,所以就慎重請教了幾位高中老師及大學教授,這才發現問題確實嚴重。有一位老師甚至對我說,課綱問題是一個「馬蜂窩」,這就更引起我的關注。但我不想說一些沒有根據的話,於是遵從某老師的建議,研究了教育部公布的相關課綱,也詳細閱讀了一些國、高中生目前正在讀的教科書。

課綱當然重要,因為那是問題的源頭,有意出版教科書的書商必須遵循教育部聘請的若干大學教授及高中老師組成的課綱小組制訂的規範及標準,才能獲得審定通過。以我所知,這是世界各國大多通行的辦法。不過對於國、高中學生及老師來說,教科書才是他們研讀及教學的實體材料。因而,本文的討論是以教科書為主,課綱為輔。

我不敢說我研究後得到的觀點一定對,只是希望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提供政府當局、教育界及社會人士參考,或能拋磚引玉。

我的評論將分為兩部分,本篇是第一部份,討論關於國文教科書的問題。我將另外再寫一篇,討論關於歷史教科書的問題。

108課綱高中國文教科書的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分析

高中的108課綱國文教科書只有5冊必修,給學生在高一上到高三上讀。因而,本文就討論這5冊。

在市面上4、5種版本的高中國文教科書中,我詳讀了其中的翰林版及龍騰版及三民版。以翰林版為例,5冊合計有54篇課文。我統計了一下,其中文言文24篇(散文、小說17篇,古詩詞曲賦7篇),佔44%;白話文30篇(散文、小說25篇,現代詩5篇),佔56%。此一比例符合高中108課綱建議文言文佔35-45%範圍。不過在每冊課本後面,另有「文化教材」,共有儒家經典5篇及諸子百家3篇。如果將這8篇加入,文言文共32篇,佔總數62篇的52%,反而多於白話文。

龍騰版與翰林版一樣有54篇課文,其中文言文23篇,佔42%;但文化教材稍多,有13篇,如果也加進去,文言文共36篇,佔總篇數的54%。至於三民版,課文和文化教材共66篇,其中文言文與白話文都是33篇,剛好各半。

那麼108課綱之前高中國文的規範是什麼?根據101課綱及103微調課綱的規定,是45-65%,所以108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確實是降低了。但以我所知,這應該是反映大多數學生、家長及老師多年來要求降低文言文比率而做的調整,很難說是因為意識形態而做的決定。而文言文所佔的比例和白話文至少是各半,甚至多過白話文。因而,前述某報刊載的文章中所稱的「甚至連國文也大幅刪除古詩詞和文言文」,不免有誇大之嫌。

國中國文教科書的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

108課綱的國中國文又是什麼情況呢?國中國文新課本一共有6冊,在市面上有翰林版、南一版及康軒版。由於教育部在108國中課綱中明確規定,文言文所佔之比例宜逐年增加,從國一 10%-20%,國二 20%-30%,到國三的 25%-35%,我讀到的3種版本都遵照此一範圍,所以大同小異。依我的統計,在3種版本的6冊課文中,文言與白話課文大致來說是1比3。

國中國文在每一冊後面也加了一些材料,但不是文化教材,而是「自學選文」。其中同樣有文言及白話文,不過加總並未改變文言文及白話文的比例。

以我個人之見,國中國文以白話文為主,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文言文的份量,為高中學生的國文程度打基礎,這是必要,而且適當。

國、高中國文新教科書內容的綜合討論

我讀了國、高中的108國文教科書之後,必須誠實地說,比我自己從前上初中、高中時讀的國文課更加活潑而多元。

先說文言文部分。我舉一個例。我讀高中時,文化教材只有《論語》、《孟子》,在新教科書裡卻看見也選入了《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孫子》等諸子百家經典,思想已經明顯多元化,十分可喜。

說到這裡,我必須回到前述某大報新聞網刊出的投書。其中說:「李白、杜甫以及韓愈、柳宗元、蘇東坡、王安石等被課審委員認定為封建的唐宋八大家,大都沒了。」然而,從我所讀到的高中國文課本內容,我可以很確切地說,這樣的說法完全不符事實。

我不但讀到李、杜及唐宋八大家的詩詞、文章,還讀到左丘明、屈原、諸葛亮、陶淵明、曹雪芹..….等人的文章,以及王維、李後主、李清照、辛棄疾、關漢卿…….等人的詩詞曲,相當豐富。總之,質疑108課綱「去中國化」的說法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討論白話文部分。從前我當學生時,很少在教科書中讀到現代詩,現在呢?無論是國中、高中國文,除了徐志摩、余光中之外,竟也讀到了艾青、紀弦、瘂弦、鄭愁予、向陽、楊喚、白靈、蓉子等人的詩,不能不說更是豐富了許多。

寫信、書信、書寫、寫字(取自Pixabay)
作者指出,現今國文教科書不只有徐志摩(見圖)、余光中,還選入許多作家詩作。(取自Pixabay)

至於白話散文、小說,我看見一長串入選的作家名單,包括魯迅、朱志清、張愛玲、鍾理和、黃春明、白先勇、蔣勳、龍應台、簡媜、劉墉、杏林子、王文靜、劉克襄、陳幸蕙、吳晟、張文亮、張曼娟、韓良露、侯文詠、瓦歷斯‧諾幹…..(抱歉,作家太多我無法一一寫入)。這就包括了民國以來的老、中、青三代,其中以1949年之後的作家、作品為主,超過8成。作家的族群省籍呈現合宜的分布,也有2、3位是原住民作家。作品涉及的主題也十分廣泛而多樣。直接地說,我從這裡看見台灣過去幾十年來朝向活潑、朝氣和多元化蛻變的縮影。國人應該為此感到驕傲。   

話說回來,如果我要做一點什麼批評或建議,我覺得高中國文課本裡外國翻譯的文章太少。我讀到三民版,竟只有一篇是翻譯日本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翰林版另加一篇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威尼斯商人》節選,共2篇。龍騰版最多,也只有5篇。但我認為,台灣在語言、文化上都有必要更走向國際化。我曾經研究過台灣每年出版的書籍,依國家圖書館的統計,翻譯書約佔3成左右。因而,高中國文課本中翻譯外國文學家的作品或許可以考慮增加到12-15%,即是7-9篇。國中國文或許也可以多放入幾篇翻譯的外文作品。

20200709-文學,書籍,書本,閱讀,寫作。(pixabay)
作者認為,他在國文教科書選文中,看見台灣過去幾十年來朝向活潑、朝氣和多元化蛻變的縮影。(取自pixabay)

台灣國文教科書與中國大陸語文教科書的比較

台灣有很多人關注中國大陸,我亦十分關注。我個人認為,將來無論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如何發展,台灣人都有必要多了解中國,也要多了解中國的學生在校接受的是什麼教育內容。

為此,容我一併介紹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國家教材委員會」審核通過,而於2020年6月出版的普通高中語文教科書的內容。其中包括必修上、下冊及選擇性必修上、中、下冊,總共也是5冊,共69課。如果把每冊書後附加的「古詩詞誦讀」也計入,共74課。其中每一課的課文有時不只一篇文章,而是包含 2-4篇短文或詩詞。據我的統計,其中文言文34篇,佔46%(其中古詩詞曲賦16篇,佔比極高,與台灣以散文、小說為主明顯不同。中國教科書中的儒家及諸子百家經典也明顯比台灣少,只有4.5篇);白話文40篇,佔54%(散文、小說、戲劇36篇,現代詩僅2篇。結構也與台灣不同。)

至於中國高中教科書的內容,我發現有3個特點。

首先,其中翻譯的外國作品明顯比台灣教科書多,達到13篇(佔18%)。其中包括柏拉圖、盧梭的論文,歌德、普希金的詩,莎士比亞、易卜生的戲劇,等等。我個人認為是可喜的。

其次,我統計其中白話文部分的課文,在中共建國(1949年)前及建國後分別為28.5篇及11.5篇,前者竟佔了7成以上。這和前述台灣高中國文白話文8成以上為1949年之後的作品,形成極強烈的對比。以我所知,中共建國之後,傑出的作家輩出,不比台灣少,但高中語文教科書竟還是以1949年之前的作家的作品為主,這是無論如何都說不通的。

20200709-文學,書籍,書本,閱讀,寫作。(pixabay)
作者說明,中國語文教科書的外國翻譯選文比例比台灣還高。(Pixabay)

舉一個例。文革之後,中國出現所謂的「傷痕文學」、「尋根文學」,主要是反思文革對人民、知青帶來的物質及精神兩方面的巨大傷害。其中有名的作家包括鄭義、張賢亮、王安憶、梁曉聲、阿城等,作品膾炙人口,在台灣流傳也相當廣。中國高中語文教科書卻一篇也沒有選入。

中國語文教科書中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文章佔比極高

最後我要指出,中國高中語文教科書74篇課文中,有2篇是分別由馬克思、恩格斯寫的;3篇是毛澤東寫的,3篇是中共其他黨政要員寫的,或是黨報的社論;另有6篇文章也深具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合計14篇,佔課文總數的19%。換一個角度說,在40篇白話課文裡竟佔了35%。

中國是由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國家,人民教育出版社要編怎樣的教科書,並不是人民可以置喙的。事實上,中國政府從去年9月起又已編印了4種不同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分別發給小學低年級、高年級、初中生、高中生各1本,規定集中在1學期上課,每週1小時。

我在高中時,《三民主義》是必修的課程,也是聯考的科目之一。到了大一時,《國父思想》也是必修。現在回想起來,這兩件事是相當荒謬的,但坦白地說,當時許多同學和我一樣都以為是理所當然。如今台灣的高中生、大學生早已不必讀《三民主義》、《國父思想》,中國大陸的學生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不讀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習近平的文章。

總結

關於108課綱國文教科書的文言文、白話文的結構分析,以及兩岸教科書的比較,我整理了一張表如下,希望能更清楚說明。

108課綱高中國文教科書各種版本及中國語文教科書比較。 ( 含教科書後的「文化教材」或「古詩詞誦讀」)
108課綱高中國文教科書各種版本及中國語文教科書比較。 ( 含教科書後的「文化教材」或「古詩詞誦讀」)

我在做了以上的研究及分析之後,必須直接做一個結論:所謂的「去中國化」問題,在108課綱國文教科書裡並不存在。

同時,我也必須指出一件事。在前述某大報新聞網刊出的投書文章中,作者自稱那是他在看完自己從網路上摘錄的文字之後寫的。我無從知道他所摘錄的網路文字來自何處,但顯然內容錯誤極多,而這正是我之所以要寫這篇評論文章的重要原因之一。

台灣是一個言論充分自由的國家,這是得來不易的。但我認為,任何人在發言時,都有責任盡量先把客觀的事實弄清楚再來提出自己的解讀和評論。越是有知名度、有影響力的人,在評論越重要的議題時,越要謹慎地要求自己至少先做澄清事實的重要第一步。如果人們大多只是根據不知是否可信的網路文字、小道消息,或不知作者是誰的文章來發表議論,而新聞媒體竟也跟著推波助瀾,台灣的亂象恐怕就無法停止,我在本文一開頭提到的認知歧異只會繼續下去。(本文歡迎自由轉載)

*作者曾為跨國公司中國區負責人,後為企業顧問,現專事寫作,著有《共產世界大歷史》、《另眼看歷史》系列,並在IC之音電台廣播「呂正理說書」節目,並有網路Podcast隨選即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